本文目录一览1,细密杀清这种药用来抓泥鳅能吃吗2,消炎的中草药有哪些3,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野菊花甘草这副中药是干什么用4,杀菌消炎中草药有哪些5,面部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哪些6,有哪种中药可以解酒7,jiangbanxia是什么中药材来的……
本文目录一览
1,细密杀清这种药用来抓泥鳅能吃吗
具科学家研究表明,用这种药物抓来的泥鳅吃了能让地主长高
2,消炎的中草药有哪些
00:00 / 02:21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3,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野菊花甘草这副中药是干什么用
前四位都是清热解毒,第五位清肝明目 第五位调和诸药了。中医叫六yin, 无病毒说。清热解表 清火气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可消炎 但中医学没有病毒细菌一说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杀菌消炎中草药有哪些
杀菌消炎的中草药有以下几类:1.清热类药如金银花、黄连、栀子、龙胆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鱼腥草等。2.活血类如丹参。3.解表药如麻黄、紫苏、生姜、荆芥等。4.杀虫类如大蒜、花椒。5.收敛药如乌梅、五倍子。6.止血药如地榆、大蓟、小蓟、艾叶。7.泻下药如大黄、芦荟。8.温里药如花椒。
5,面部带状疱疹治疗方法有哪些
带状疱疹(又称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丹,缠腰龙,蜘蛛疮,蛇串疮,火带疮,飞蛇,生蛇,蛇缠腰等)是由一种水痘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再发,这种病毒是由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感染侵入体内,感染的病毒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脊髓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元细胞中,平时不发病,当免疫系统下降时(久病体虚、劳累、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诱因),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病毒从一个或数个神经节沿相应的周围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在神经末梢迅速繁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造成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随神经痛,而引发带状疱疹。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这边人都使用的能治愈带状疱疹的中药偏方。淘宝上搜店铺:民间草方治大病 里有详细介绍的带状疱疹特效中药偏方 。还有单独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疼痛后遗症的特效偏方中药。 一定要早治好的快。口服阿昔洛韦和阿昔洛韦药膏外抹可以让表面疱疹干痂,就是容易留下神经疼痛后遗症的。要多注意饮食.如荤腥 辛辣刺激食物,饮酒都对康复不利,特别是饮酒可促使本病复发,加重本病的症状,所以,患病后一定不要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及牛奶、等。祝早日康复。
6,有哪种中药可以解酒
中药解酒 1.葛花解酒葛花10克,水煎服,解酒效果甚佳。 2.酸枣葛花根解酒酸枣、葛花根各10~15克,一同煎服,具有很好的醒酒、清凉、利尿作用。 3.葛根30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服,解酒效果很好。 4.柑橘皮(陈皮)解酒将柑橘皮焙干、研末,加食盐1.5克,煮汤服。 5.花露水醒酒法:洒数滴花露水在热毛巾上,轻轻擦试醉酒者的胸背、肘和太阳穴等处就可明显减轻其醉意。 6.糖果解酒河北省生产一种解酒糖果,醉酒后吃上几块即可解酒。 7.食盐解酒饮酒过量,胸膜难受。可在白开水里加少许食盐,喝下去,立刻就能醒酒。 可以解酒的还有中药很多:有紫苏叶.白芷.细辛.苍耳子.柴胡.枳具子.菟丝子.菊花.桑叶.鸡内金等.为了对付酒毒,缓解饮酒过度出现的症状,历代医家通过摸索,发现某些中药有效,但其机理尚待研究。兹录述于此,供参考。虽然,用中药解酒或许会“第二天舒服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好“酒从口入”关。 1、枳木具子 性味甘酸平,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 《滇南本草》明确提出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拟枳子丸治“饮酒多发积”。此外,枳叶也能解酒。 2、葛根花 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症。《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为患。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3、草果 辛温,入脾胃经,具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还有辟浊之性。《本草纲目》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4、高良姜 辛热,入脾胃经,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本草从新》载本品“暖胃散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5、菊花 属发散风热类解表药,辛甘苦、微寒,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药鉴》载其“……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葛花)煎汤。” 6、竹茹 甘、微寒,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对胃热或痰热所致的呕吐效果好。《得配本草》云其“得鸡子,治饮酒头痛。”《药品化义》亦载其治“酒伤呕吐”。 7、白扁豆 属补益脾气药。性味甘温,能健脾、化湿、消暑。《本草图经》载其“主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8、苦参 性味苦寒,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止渴,醒酒……”张山雷释其理云:“……止渴醒酒,皆清热之效。”《本草经疏》亦载苦参“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 9、肉豆蔻 辛温,属温中止涩药,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日华子本草》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得配本草》亦认为其“消宿食,解酒毒”。 此外,《古今医统大全》用黑豆一升煮汁温服以解酒;《本草纲目》载鸡内金“消酒积”;《得配本草》载“酒,畏枳、葛花、赤豆花、绿豆粉,忌诸甜物,及乳同食。”《随息居饮食谱》云:“解烧酒毒,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浓汤灌。”这些说明解酒之药食不止上述几种。酒后花旗参泡茶喝是护胃的哟,蜂蜜水是解酒的哟,二加一,当然是完美不过啦!因为喝酒伤胃,所以喝酒的朋友们要护理好胃哦除了以上的还有枳椇子 白豆寇 红豆蔻 山楂片 柠檬片 乌梅等等泡水代茶饮都可缓解 觉对没有立刻醒酒的东西 除非你没喝多
7,jiangbanxia是什么中药材来的有什么作用
您说的是姜半夏吧,姜半夏味道辛辣,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可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并且此药还可扶正升清、温中散寒,对于阳虚内寒之人也是极为有益的。并且用于风寒感冒或肺寒之证极为有效。
不过阴虚内热之人不可服用姜半夏,容易生热邪导致病情加重。
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你说的是姜半夏吧,姜半夏是在中药半夏的基础上炮制而成的。半夏分清半夏、生半夏和姜半夏。
半夏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 味辛,药性温,有毒。入脾、胃经
所谓姜半夏就是取拣净的半夏,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 一般情况下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半夏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注意: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附方:
1、治疗呕吐 用姜半夏制成1:1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各种呕吐,临床上可代替"爱茂尔"应用,有人认为其镇吐作用比"爱茂尔"强两倍多。未发现副作用。
2、治疗疟疾 生半夏2钱,捣烂置于胶布上。于疟疾发作前3~4小时贴于脐部,可控制发作。
3、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生半夏1~2钱,葱白2~3根,共捣烂,揉成团(亦可用生半夏捣细和米饭少许捏成丸),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时。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计72例,多数治疗2~3次见效。
4、治疗鸡眼 半夏研末敷于患部。用药前先洗净患处,消毒后用手术刀削去鸡眼的角化组织,呈一凹面,然后放入半夏末,外贴胶布。经5~7天后,鸡眼坏死脱落,生出新生肉芽组织,再过数日即可痊愈。治疗30余例未见复发。
5、治疗牙痛 生半夏1两,捣碎,置于90%酒精3两中,浸泡1日后即可使用。用时以棉球蘸药液塞入龋齿洞中,或涂擦痛牙周围。治疗100余例,95%以上患者均有效果。
6、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生半夏研末溶于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时以上,取上层澄清液滴耳。用时先用双氧水洗涤外耳道,然后滴入药液数滴,每天1~2次。据10例观察,对急性中耳炎效果较好,一般1~2天见效,1周内可治愈。
7、治疗矽肺:用法:用姜半夏口服、肌肉注射或喷雾给药,剂量一般为每日7钱。治疗持续1~10个月不等,大多在3~5个月左右。
姜半夏图片半夏的确有毒。但不要害怕,很多中药都含有一定的毒性,而经过炮制的中药一般上毒性会大大减少。生半夏是一种毒性非常大的药材。只要服上不到1g,就必死无疑。所以向来方剂中半夏一定久煎,而且多用制半夏。还有,医师也一定会吩咐病人煎了汤后万勿口尝药渣。要不然一定死。但是,半夏的毒性在方剂组成上是可以缓解的。重要配伍上,有很著名的一句话:“生姜杀半夏,半夏畏生姜”。简单地说,生姜是可以解除或大量减轻半夏的毒的。所以一般上用上半夏的方剂都会加生姜。就算方中不用生姜,半夏也一定会经过炮制。炮制过的半夏有分姜半夏、法半夏和仙半夏等。姜半夏就是用生姜煎汤炮制的半夏,一般没有毒。法半夏则是用炙甘草加工过的半夏,其毒性大大减缓。仙半夏就是法半夏之上品。所以现在成药里的半夏一般都很安全。让消费者知道里头含有有毒的半夏只不过是制药厂为自己的利益作保险而已。别担心,没事的。
姜半夏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8,脏腑不调外邪入侵怎样用中药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一般外邪入侵的本质也是正气虚衰,所以治疗上还是以扶正为主。建议您可以服用碘玉屏风散扶正驱邪,以增强抵抗力。平时注意保暖。希望我的回复能帮助到您。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表 一、心 1、养心阴安心神----酸枣仁,柏子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藤,合欢花。 2、助心阳----肉桂,桂枝,附子,干姜。 3、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苓,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4、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山栀,生地,大黄,丹皮,连翘,竹叶,莲子心。 5、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6、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二、肝 1、养肝血----当归,白芍,首乌,杞子,牛膝,大枣,木瓜,鸡血藤。 2、滋肝阴----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杜仲,阿胶,鳖甲,白芍,乌梅,龟板。 3、温肝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荔枝核,肉苁蓉。 4、平肝潜阳___(1)平肝:菊花,川楝子,天麻,钩藤。 (2)潜肝: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 (3)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5、熄肝风----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蝉蜕,菊花。 6、理肝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苏梗,川楝子,元胡,木香,沉香,薄荷,旋复花。 7、化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三、脾 1、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升麻,莲子肉,葛根,山药,大枣,芡实。 2、温脾阳----吴茱萸,苍术,干姜,半夏,肉豆叩,白叩仁,砂仁,草豆叩,益智仁,附子。 3、养脾阴----白芍,山药,芡实,黄精,蜂蜜,大枣。 4、燥脾湿----苍术,白术,如米,厚朴,半夏,茯苓。 5、理脾气----砂仁,叩仁,陈皮,木香,藿香,厚朴,枳壳,大腹皮,佩兰。 6、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楂,神曲,麦芽。 7、清脾热----黄连,黄芩,大黄,连翘,石膏,山栀子,芒硝,西瓜,绿豆. 四、肺 1、滋肺阴----天冬,麦冬,沙参,山药,阿胶,百合,川贝,黄精,玉竹,花粉,石斛。 2、补肺气——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 3、敛肺气——白果,五味子,诃子,乌梅,粟壳,白芍。 4、止肺气——白芨,仙鹤草。 5、通鼻窍——辛夷花,苍耳子。 6、温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款冬花 7、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8、宣肺气——桔梗,杏仁,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9、降肺气--百前,前胡,枇杷叶,马兜铃,莱菔子,苏子,款冬花,旋复花。 10、清热痰--贝母,瓜蒌,天竺黄,竹沥水,胆星,射干,百前,黄芩,芦根。 11、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12、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 13、泻肺水--葶苈子,桑白皮,黑白二丑,冬瓜皮。 五、肾 1、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元参,天冬,枸杞子,黄精,紫河车, 山萸肉,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沙苑子 2、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补骨脂,巴天,肉苁蓉,狗脊,续断,沉香, 葫芦巴。 3、固肾精--金樱子,菟丝子,桑螵蛸,莲须,芡实,五味子,龙骨,杜蛎,益智仁。 4、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5、壮筋骨--杜仲,续断,狗脊,怀牛膝。 6、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元参。 六、胆 1、温胆(补胆)--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地黄,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 2、清胆(利胆)--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穹,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3、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子,栀子,青蒿,黄连。 七、小肠 1、温小肠--同温脾胃药。 2、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滑石,茯苓,小蓟,蒲黄,车前子, 茅根,猪苓。 八、胃 1、温胃阳--同温脾阳。 2、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3、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4、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寇,毕澄茄,肉桂心。 5、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6、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黑白二丑。 7、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九、大肠 1、温大肠--同温脾胃药。 2、涩大肠--石子,诃子,乌梅,秦皮,肉豆,莲肉,芡实,煅龙骨,煅牡蛎,伏龙肝,粟壳。 3、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败酱草,马齿苋,白头翁,槐花,地榆,侧柏叶,连翘, 芒硝,黑白丑。 4、涤肠热--槟榔,厚朴,大腹皮,枳壳,大黄,芒硝,黑白丑。 5、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肉苁蓉,当归,元参,麦冬,生地。 6、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十、膀胱 1、固膀胱--龙骨,益智仁,鹿角霜,白果。 2、温膀胱--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毕澄茄,山茱萸。 3、利 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4、通 淋--扁蓄,瞿麦,海金砂,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5、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9,寻清热除湿等功效的中药材
萱草,有些花也可以 ,比如蔷薇,玫瑰,百合,做法如下··干百合100克、干莲子 75克、冰糖75克,没有冰糖白糖也行,但要多放,做法是:百合浸水(半个小时),冲洗干净(时间长达45分);莲子浸泡3小时,冲洗干净(时间长达20分);将百合、莲子放入清水锅里,大火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继续煮40分钟(要拌拌锅,免的粘锅)就能吃了。萱草花草简介 名称: 萱草 萱草学名: Hemerocallis flava 萱草别名: 中国萱草、黄花菜、忘忧草、金针菜。古时称疗愁花、忘忧草、黄花萱草、安神菜 萱草科属: 百合科萱草属 萱草类别: 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萱草,即黄花菜,又名金针菜等,中药称萱草、谖草。黄花,是指花的颜色,金针,是指花的形状,疗愁,是说人们见了此花可忘忧解愁。萱草原名“谖”也是忘的意思。 萱草生长习性 原产我国,南北广为栽培, 喜温暖潮湿,对环境要求不严格,耐半荫。性强健而耐寒,适应性强,又耐半荫,华北可露地越冬。对土壤选 择性不强,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湿润土壤为宜。适应性较强,也耐旱。一般不择土壤,但在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中生长得更繁茂。 萱草花品...萱草花草简介 名称: 萱草 萱草学名: Hemerocallis flava 萱草别名: 中国萱草、黄花菜、忘忧草、金针菜。古时称疗愁花、忘忧草、黄花萱草、安神菜 萱草科属: 百合科萱草属 萱草类别: 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萱草,即黄花菜,又名金针菜等,中药称萱草、谖草。黄花,是指花的颜色,金针,是指花的形状,疗愁,是说人们见了此花可忘忧解愁。萱草原名“谖”也是忘的意思。 萱草生长习性 原产我国,南北广为栽培, 喜温暖潮湿,对环境要求不严格,耐半荫。性强健而耐寒,适应性强,又耐半荫,华北可露地越冬。对土壤选 择性不强,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湿润土壤为宜。适应性较强,也耐旱。一般不择土壤,但在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中生长得更繁茂。 萱草花品种 有小花型和重瓣型,杂交品种花色有淡黄、橙红、淡雪青、玫红等色。珍贵的品种一茎可开四、五十朵花,真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萱草花形态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叶基生、条形、对排 成两列,宽2一3cm,长可达5Ocm以上,花草细长坚挺,高约60一8Ocm,初夏开花,漏斗形,直径 lOcm左右,桔红色。 根状茎粗壮,根近肉质,中下部纺锤状膨大。叶基生。有地下球茎,全株光滑无毛。叶自根茎丛生,狭长成线形,叶脉平行。花茎由叶丛抽出,高1米上分枝,呈圆锥花序,数朵出于顶端,花大黄色,花冠呈漏半状,纷披六出,5一7月开放,单朵花只开一天。朔果具少数种子。花莛自叶丛中抽出,圆锥花序生于顶端,着花6~10余朵,早开晚谢;花冠漏斗状或钟形,橘黄至橘红色,花期6~7月。萱草为中国的母亲花,园艺品种繁多,花冠大,花色鲜艳,花期长,适用于园林中,亦可做切花材料,根可供药用。顶生聚伞花序,每一花莛上着花6~40朵不等。花大阔漏斗形。花色橘红或黄色微带红晕。花期5--9月。 萱草花主要品种 黄花萱草(金针菜)H,flava,原产中国,叶片深绿色带状,长30一6Ocm,宽0·5 一 1·5cm。拱形弯曲。花6~9朵,花柠檬黄色,浅漏斗形,花草高约125cm,花径约gcm。 花蕾 为著名的"黄花菜",可供食用。 黄花菜(黄花)H·citrina叶较宽,深绿色,长75cm,宽1,5~2·5cm,花序上着生花多达30 朵左右,花序下苞片呈狭三角形;分布我国北方各省。大花萱草H·middendo刑。,叶长30~45cm,花拳着花2一4朵,黄色、有芳香,花长8~ lOcm,花梗极短,花朵紧密,具大形三角形苞片。 童氏萱草·thunbergh,叶长74cm,花草高12Ocm,顶端分枝着花12~24朵,否黄色,喉部 较深,短漏斗形具芳香。 萱草花繁殖 春秋以分株繁殖为主,每丛带2一3个芽, 施以腐熟的堆肥,若春季分株,夏季就可开花,通 常3一5年分株一次。播种繁殖春秋均可。春播时,头一年秋季将种子砂藏,播后发芽迅速而整齐。秋播时,9一10月露地播种,翌春发芽。实生苗一般2年开花。现多倍体管草需经人工授粉才能结种子,采种后立即播于浅盆申,遮荫、保持一定湿度,40~60天出芽,出芽率可达60刀一80%。待小苗长出几片叶子后6月份移栽露 地,行株距2OXl5cm,次年7一8月开花。萱草虽适应性强,在干旱潮湿、贫瘩土壤均能生长,但生长发育不良,开花小而少。因此,生育期适当灌水,注意排水,每年施追肥两次,入冬前施一次 腐熟有机肥。 以分株为主,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均可进行,将母株挖出,剪去枯根和过多须根,分后株丛带2~3芽即可,宜2~4年分株1次。播种,以秋播最宜,采下种子应立即播种,播后20天出苗,培植2年后开花;春播种子当年不能发芽。 萱草花栽培与病虫害:露地栽培,栽植地应深翻并施足充分腐熟的基肥,按3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栽植,每穴栽3~5株,压实并浇透水。在生长期,每月应追施肥水1~2次;注意中耕除草,梅雨季节注意排水,开花前如天气干旱,要注意浇水补充,花期保持土壤湿润。常见锈病危害,发病初期喷石灰硫磺合剂防治;虫害有螨类等,发生期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喷杀,有金龟子危害,可人工捕杀。 同属有观赏价值的常见种类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花淡黄色,具芳香,我国长江及黄河流域广为栽培。 萱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栽植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就能生长。但由于一经栽植常数年不再移动,故栽前需深翻土地并施以基肥,以保持其底肥充足生长良好。栽植时间春秋季皆宜。整个生长期间,只要天气不十分干旱,一般可不必浇水。但春季萌芽后如土壤水分不足将会影响开花数量,为此春旱地区应适时浇水。栽后第2年适时追肥,对当年开花有较大影响。全年最好施3次追肥,第1次在新芽长到约10厘米时施;第2次在见到花莛时施;第3次在开花后10天施。施后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可促多开花。萱草根系有逐年向地表上移的趋势,秋冬之交要注意根际培土,并中耕除草。 庭院栽植的萱草为增加观赏性应随时除草,控制杂草滋长。开花期间注意随时清除萎蔫花朵和开完花的花茎。因开花虽能持续数十但每花只开1日,已枯萎花朵不清除,影响观赏效果。地上部分于11月上中旬逐渐枯萎,冬季注意清除枯枝落叶,以使来年植株从春至秋始终绿意葱葱,增加观赏性。 我国母亲之花,就是萱草花。萱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它不仅供人观赏,花蕾叫金针,也可作蔬菜供人食用,在我国南北方广为栽植。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那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 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早在公元1907年五月,美国维吉尼亚的安娜乔薇斯,在其母亲的逝世追悼会中,献上一束康乃馨象征母亲花之前,萱草早已是中国的母亲花。萱草又名「谖草」、「金针」、「宜男草」等,《救荒本草》叫它「川草花」;《古今注》称之为「丹棘」;《说文》记载为「忘忧草」;《本草纲目》名之为「疗愁」。在英名day lily是「一日百合」的意思,点出了萱草花期只有一天的短暂。 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另一称她忘忧,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萱草既可入药,又可作菜肴。北方人唤作黄花菜,广东人叫做金针;《本草纲目》载曰:「今东人采其花而货之,名为黄花菜。」拉丁学名的种名fulva,就是「黄褐色」的意思。又其花丝细长,状如古时金针,又名金针菜。 萱草有镇静安眠作用,且少有副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是肝功能障碍伴有失眠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萱草花有药食同功的双重功能,不但营养价值极高,且有极好的健脑效果,在日本称为健脑菜,并列为「植物性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脑食品之一」。另外,据吴李久华在《延寿考》中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群芳谱》记载:“春食苗,夏食花,其雅牙花的跗皆可食。但性冷下气,不可多食。《中药大辞典》载其含有生物碱、黄酮类。据测定每100克干制品中含蛋白质9.14克、脂肪0.4-0.25克、糖分50-60.2克、钙300-463毫克,并含有维生素A、B、C及多种微量元素。 萱草不仅是名花佳卉,而且还是美味良蔬,其花晒干供食用,俗称“黄花菜”。 萱草供人食用的是其含苞待放的花,鲜品与干菜均鲜美可口,配荤酸素均宜,被誉为“山珍”之一。但鲜黄花菜烹调时,火力需大,要炒熟,半生不熟则会引起中毒(含有秋水仙碱,熟后可被破坏)。 萱草的花、叶、茎、根均是中药材。 萱草食用功效 具有安神、止血、清热、利尿、消炎、除湿、利水等功效。可治疗大便下血、小便不利、吐血、鼻血、水肿、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症。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