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种植中草药2,中药材有哪些3,中草药种植4,中药材的种植技术5,中药可种植有那些6,中草药有多少种7,中药有多少种药8,中草药有几种9,中国的中药里共有多少种草药种植中草药可以种植的,药材行情和销路,要看你种植的具体……
本文目录一览
1,种植中草药
可以种植的,药材行情和销路,要看你种植的具体药材了。不过你们离安国中药材市场不远,销路问题不大的
2,中药材有哪些
给你说不完只能和你说有上千种;阿胶 阿魏 巴豆 巴戟天 白扁豆 白豆蔻 白胡椒 白花蛇 白及 白芥子 白蔹 白茅根 白前 白芍 白术 白头翁 白薇 白鲜皮 白芷 百部 百合 柏子仁 板蓝根 半边莲 半枝莲 北沙参 萆薢 鳖甲 槟榔 薄荷 苍术 草果 草决明 侧柏叶 柴胡 蝉蜕 蟾酥 车前草 车前子 赤芍 赤小豆 茺蔚子 川贝 川牛膝 川芎 穿山甲 穿山龙 刺五加 大黄 大茴 丹参 丹皮 当归 党参 地肤子 地龙 冬虫夏草 冬瓜皮 冬瓜子 冬花 独活 杜仲莪术 儿茶防风 防己 蜂房 蜂蜜 佛手 茯苓 附子 覆盆子干姜 甘草 高良姜 藁本 蛤蚧 公丁香 钩藤 狗脊 枸杞 骨碎补 瓜蒌 广藿香 龟板 桂皮太多了,不想说了,太累人

3,中草药种植

4,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药材生产环节,从大方面讲主要包含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几个环节。那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中药材的种植技术 一、种植前管理 计划种药前,首先要对土壤、灌溉条件、当地气候有个基本判断。传统方法是:先看土壤是黑土、黄土还是沙白土,如果是黑土,因硬度大、粘性高,不适宜种植深根作物,以生长地上部分为主;黄土则以种植浅根性作物为主;白土因渗水性好,适宜种植怕多雨水的作物。其次要知道前茬作物是什么,如黄芪、防风“坏地”,则不适宜种植病害较多作物。灌溉条件好,则可选择范围较广,如灌溉条件差,则要选择抗旱作物。当地气候是多雨还是多干旱。然后在根据这些前提条件选择适宜种植作物。 较为科学方法是:结合传统经验办法基础上,先对土壤做个含量检测,为底肥选择做好准备;然后结合当地的气象数据,得出当地平均温度和湿度。以数据来指导药材生产。同时,结合当前对中药材重金属等指标检测的加强,一些包地大户应加以重视,虽然多了些检测费用,但对保证药材质量,为将来销售能做好铺垫。 二、种植管理 耕地:对于扎根作物,应以氮肥为主,但有条件的地区,还是以农家肥为主;深根作物要深翻,以利于根部下扎和粗大,从而提高单产量。 种植:耕地、整畦后,根据品种选定,按合适的行距、深度进行种植。 在此环节,基本上能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整体用工成本并不多。 三、出苗管理 种植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出苗时间长短差异,该浇水时及时浇水,浇水后,要防止土壤板结。出苗后,进入前期除草、松土和间苗阶段,间苗往往需要二至三次才能完成。 此环节,用工有所增多,但尚未进入高峰。因为前期草小、病害并不多。 四、田间管理 随着时间推移,天气转热,植物生长进入旺盛阶段,管理也进入高潮期: 除草:因为药材有其特殊性,很多药材品种并不能使用除草剂,虽然当前有部分针对性的除圆叶或长叶的除草剂,但不能根除田间杂草,因此,当前中药材除草主要还是以人工为主。 天气虽热、但野草生长旺盛,农民不得不顶烈日除草,你可以想象种药人的艰辛! 五、病害 可能需要的人工不多,但需要的精力却较大。病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要对路,防止病害反复。中药材病害往往来得迅猛,尤其是一些敏感品种,如果病害抵制不住,往往会导致绝收,而农民辛苦了大半年,却要颗料无收,因此,种药也是一个高风险活。 中药材种植决不是简单的春种秋收,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工付平,更主要的精力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中药材不能简单的和种粮相比。 我国名贵中药材的介绍 补气类中药材 补气药,又称益气药,就是能治疗气虚病症的药物。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肺气虚及脾气虚等病症。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的病症,因为气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时,必须运用补气药,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所以,临床上有“血脱益气”的治法。 常用的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古人为了增强效用,通常以这些药为主组成补气的方剂,其中代表性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等。 补血类中药材 补血药,又叫养血药,就是用于治疗血虚病症的药物。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常用的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枸杞子、龙眼肉等。古人常将这些药作为主药,组成补血的方剂,其中典型的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 补阴类中药材 滋阴药,又叫养阴药或补阴药,就是能治疗阴虚病症的药物。具有滋肾阴、补肺阴、养胃阴、益肝阴等功效,适用于肾阴不足、肺阴虚弱、胃阴耗损、肝阴亏乏等病症。 常用的补阴药有石斛、山茱萸、龟甲、鳖甲等。古代为了增强药效,常以这些药物为主药,将其组成方剂,其中有代表性的为六味地黄丸、石斛夜光丸、补肺阿胶汤等。 补阳类中药材 凡具有补阳作用,用以治疗阳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药。常用的补阳药有肉桂、鹿角胶等,古人常将这些药作为主药,组成方剂,其中典型的有肾气丸、右归丸等。
5,中药可种植有那些
杜仲,天麻,金银花,藏红花,山药,何首乌,当归,芍药,车前草,曼陀罗,
芦荟,菊花,牡丹,几乎所有的植物类中药都可种植,只要是你的种植地50公里内,相同海拔高度有原生态生长的植物药材,你完全可以种植。
6,中草药有多少种
中药具体有上万种
但常用中药500味左右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 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
上万种,但常用的没有那么多,也就500-700种左右《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后人又有增补。至今大概有四百余味。
很苦的,不好说,味苦的药大概是50~60多种。
7,中药有多少种药
每当我们生病看了中医师之后,通常会拿几种药物回家服用,有药水、药丸、药片等,这就是中药常见的三种不同剂型。
最传统的中药是用沙锅煎煮药材,服用其药汤,它的特点是: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迅速发挥疗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求更简单方便地服食中药,因此,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比如中药被制成浸膏液(俗称药水),它不仅具有传统汤药的特点,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这是中医师最广泛使用的剂型之一。
如果我们要为出国旅行备用一些药物,那么很好的选择是药丸、药片和胶囊。药丸的吸收缓慢,但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药片的用量准确、体积小,味道很苦的药物可被包以糖衣,容易吞服。那些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做成胶囊,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许多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例如膏剂,有内服、治疗咳嗽的枇杷膏;也有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的黑膏药。此外,还有冲服剂(如感冒退热冲剂),以及适用于儿童服用的糖浆剂。中药的多种剂型满足了不同病人的需要,使中医药更易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中药的贮藏
中草药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一)药材的防霉: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霉菌孢子,如散落在药材表面上,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以及适宜的环境(如阴暗不通凤的场所)、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即萌发成菌丝,分泌酵素,分解和溶蚀药材使药材腐坏,以及产生秽臭恶味。
因此,防霉的重要措施是保证药材的干燥、人库后防湿、防热、通风,对已生霉的药材,可以撞刷、晾晒等方法简单除霉,霉迹严重的,可用水、醋、酒等洗刷后再晾晒。
(二)药材的防虫:虫蛀对药材的影响甚大,虫害的预防和消灭,对于大量贮存保管的药材仓库,主要是用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药剂熏蒸法杀虫。对于药房中小量保存的药材,除药剂杀虫外,可采用下列方法防虫。
1.密封法:—般按件密封,可采用适当容器,用蜡或血料封固,怕热的药材可用干砂或稻糠埋藏密封,贵细药材,可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密封。
2.冷藏法:温度在5℃左右即不易生虫,因此可采用冷窖、冷库等干燥冷藏。
3.对抗法:这是二种传统方法、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材。如泽泻与丹皮同贮、泽泻不生虫、丹皮不变色,蕲蛇中放花椒,鹿茸中放樟脑,瓜蒌、蛤士蟆油中放酒等均不生虫。
(三)药材的其它变质情况
1.变色: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合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酶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合物,使药材变色;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等药材,因此容易变色。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材中所含糖及糖酸分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元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色物质,使药材变色。此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杀虫剂等多与变色的快慢有关。因此,防止药材的变色,常需干燥避光冷藏。
2.泛油: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前者如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当归。肉桂(含挥发油)、后者如天门冬、孩儿参、枸杞等(含糖质)。药材“泛油”,除油质成分损失外,常与药材的变质现象相联系,防止“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冷藏和避光保存。
此外,如中草药由于化学成分自然分解,挥发、升华而不能久贮的,应注意贮存期很。其它如松香久贮,在石油醚中溶解度降低,明矾、芒硝久贮易风化失水,洋地黄、麦角久贮有效成份易分解等
8,中草药有几种
(1)大黄 广谱抗菌药。抗菌作用强,对由黏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烂鳃病及病毒病有效果。 防治黏细菌性病:1%大黄煎煮液,药浴5分钟,或1.25~3.75毫克/升遍洒,或1~1.5毫克/升大黄与0.5毫克/升硫酸铜遍洒,或每千克鱼体重用5~10克大黄粉末,混入饵料内,1大1次,连用3天。 . (2)五倍子 抗菌药。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可防治黏细菌、产气单胞菌和假单胞菌引起的鱼病。遍洒:2~4毫克/升,治疗白头白嘴病、烂鳃病、白皮病和赤皮病等。 (3)大蒜 抗菌药。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用于防治肠炎病,每千克鱼体重用药10~30克。先将大蒜捣碎,然后与饵料混合,并加入适量食盐,稍作晾干后即可投喂。1天1次,连用6天。 (4)水花生 防治出血病,每万尾鱼种,用鲜草4千克捣烂,加豆饼制成饵料,连喂3天。 (5)生姜用0.4毫克/千克的生姜粉与0.5毫克/千克的辣椒粉合剂,可以治疗小瓜虫病。 (6)南瓜用南瓜子粉250克和饵料1千克做成药饵,连续喂3天,可以治疗绦虫病。 (7)韭菜韭菜10克,食盐2.5克,拌和饵料500克,制成药饵,可以治疗细菌性肠炎等病。 (8)鸟桕、地锦草、水辣蓼防治肠炎病、烂鳃病,按每50千克鱼体重用乌桕或地锦草或水辣蓼鲜草1.5千克(干草0.25千克)的比例,煮汁后拌人饵料中,连喂3天。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也叫也称中草药中草药种类很多一般按功效分可分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化湿利水渗湿温里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开窍补虚收涩涌吐攻毒杀虫止痒拔毒化腐生肌等等中草药的种类很多,根据近年的初步统计,总数约在八千种左右,常用中草药亦有7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种类必须按照一定的系统,分门别类,才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药物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人们对于药物认识的逐渐深化而不断发展的。例如中国最早的药书——《神农本草经》把当时常用的365种药物按照毒性强弱和用药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寿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是防病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简单而粗糙,其中有些药物的分类也不一定恰当。但当时,可能在避免因用错药物而中毒的问题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时,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类,每类又各分上、中、下三品,这是根据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开端,但仍较粗糙。直到明代李时珍编《本草纲目》一书,分类方法始有重大的发展。他采用了根据以前本草的分类方法略加修改,把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药物按照其生态及性质分为六十类。例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而且他还往往把亲缘相近或相同科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类中的53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菊科,而且其中10种是连排在一起的。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药材原植物(或动物)的辨认与采收,对于澄清当时许多药材的混乱情况起了很大作用。现代记载中草药的教科书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根据其目的与重点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种:1.按药物功能分类——如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2.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原动物的亲缘关系来分类和排列次序。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莨科等等。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中草药的种类太多了,一般常用的就500多种,教科书上也是,但中药大辞典里面收集的中药多达上万,可以说草药占一多半,其他的包括矿物质药和动物药。
9,中国的中药里共有多少种草药
我们地市级中医院共有常用中药不过1000味左右,《本草纲目》收录10000余味中药,可想而知,常用草药不过2000余味1、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性,泻火,解毒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3、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1、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性,泻火,解毒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3、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4、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某些药物能治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则此种药物就归入该经。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亦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这也可作为药物归经的参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药的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只用一种药物称为“单行”;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合用使疗效增强称为“相须”;两种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一种为主药,另一种为辅药,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称为“相使”;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称为“相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相杀”;一种药的功效被另一种药破坏称为“相恶”;两种药同用能产生有害的作用称为“相反”。 6、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药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谓相反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所谓相畏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药的禁忌还有病情禁忌和药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属阴虚阳亢者忌用辛温燥烈之药;有实邪病者不宜用收涩之药等。药食禁忌俗称“忌口”。 中成药:是对于中药原药进行加工,配制中成药的原料,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调配。中成药的剂型:中成药的剂型分为:丸剂,散剂,膏剂,丹剂,胶剂,酒剂,露剂,茶剂,锭剂,冲剂,片剂,滴丸,糖浆剂,注射剂,胶囊剂等草药大约在20000味左右,常用的大约在300味。能精通500味中药就是不错的医生了。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