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毛姜是什么在中药里2,连江的端午节的习俗3,毛江是什么中药有什么别名4,顺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有哪些5,毛艮有什么中药价值6,中药毛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7,中药毛肖功能8,毛慈菇是什么药材9,什么中草药可以治疗毛囊炎毛姜是什……
本文目录一览
1,毛姜是什么在中药里
中药毛姜又叫骨碎补.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2,连江的端午节的习俗
品味中华风俗节日——端午节的习俗
00:00 / 01:16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3,毛江是什么中药有什么别名
应为毛姜,现在规范没这个说法了,都用统称骨碎补。地方也许在用。就是毛姜,骨碎补,补肾强筋,续伤止痛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4,顺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莆田龙舟船首的造型大有讲究。雕成龙头的,说明龙舟所属的村子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有龙头的,表示这个村没有出过举人;船头齐平、上画着太阳的,表明出过孝子;船头齐平、画着龙头,但龙鼻子却又是雕成的,则表示这村出过贵人。唐代梅妃故乡江东村的龙舟便是如此。莆田龙舟最短的是“九对”,有18名划手,加上司鼓、司锣、掌舵各1人,全船共21人。最长的是’十五对”,即全船划手30人,外加3人,共33人。莆田以木兰溪为界分南北两洋。北洋龙舟,掌舵者是舟上的总指挥,以村中头面人物充任。南洋龙舟,司锣者为舟上的总指挥,也是村里的头面人物。竞赛时,北洋在终点处立一标竿,上系彩球,以得球者胜。南洋则无,仅以先到达终点者胜。民间有《龙船歌》道:“天时好,天时好,早稻收了田插好。田工闲,扒龙船,是输是赢无‘单倒’(方言,意为没关系)。抢龙珠,跳龙门,‘扶背’(方言,即掌舵)须要用心思。你也争,伊也抢,抢起大家试本事。要同心,要协力,第一船浆要齐落,你也扒,我也扒,比赛一了也就过。伊请你,你请伊,大家齐唱龙船歌”。《龙船歌》描绘了莆田龙舟竞渡活动既激烈又和谐的场面。 闽南一带龙舟竞渡更为盛行。厦门、漳州、泉州每年都有规模很大的赛事,参赛者除本地之外,还有来自邻近县区的龙舟。龙舟造型呈长而狭的柳叶状,船头雕刻大龙头,须眉齐全,双目炯炯。龙头上披挂彩绸,船两侧彩绘鳞甲。有的龙嘴还能张能合,舌头能伸能缩。整条龙舟如活龙一般。龙舟因颜色不同而有“白龙”、“黄龙”、“青龙”、“黑龙”等名称。也有些地方船头安上蛙、虾、虎等模型,称为“蛙龙”、“虾龙”、“虎龙”等。据道光版《厦门志》“岁时”(卷15)载:端午“竞渡于海滨,龙船分五色,惟黑龙不出。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厦门、漳州等地还在竞渡终点停泊“标船”,以鸭子为标。竞赛开始,一艘艘龙舟如箭离弦,飞速破浪前进,岸上观战者人山人海,鼓掌喝彩。当龙舟到达终点时,“标船”把鸭子投入水中。龙舟上的健儿纷纷跳往水中追捉,观众呐喊助威,极为热闹。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导的集美学村龙舟赛,蜚声海内外。他生前在集美学村亲自设计和修建了宽300米、长800米的龙舟池,并建造了可容16名划手的龙舟10艘,每年举行龙舟赛会。1957年端午节,陈嘉庚曾亲自主持龙舟赛会,邀请同安、海沧、杏林等邻近90多个社乡龙舟队,男女运动员2000多人参加。1987年端午节,首届“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集美举行,参赛的除福建省队、厦门市队外,还有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1988年6月24日,在福清东张水库也举办过国际龙舟邀请赛,是规模空前的一次龙舟国际盛会。 各地龙舟竞渡还有不同的习俗。在长乐,龙舟一般按亲族建造。小姓的以一族为单位,大姓的以族之下的房为单位,甚至细分到房以下的派系,大致几十户或上百户拥有一艘龙舟。新船竣工后,人们抬舟游乡,而后放到河里“试水”。坐船头者和司舵、司锣、司鼓的都要“投标”决定,即谁出的钱多谁当。新船试水后,便举行邀请赛,由本族青壮年分成几组与外姓的龙舟比赛,俗称“请二班”。在泰宁,从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都属赛龙舟的日子。最热闹的是五月廿七的庙会。赛事全由农民自发组织。比赛分甲、乙两队,甲队为青龙船公,乙为黄龙船妈,每舟设司鼓、司锣、司舵各1人,划手8人。与别处不同的是,比赛时应逆水而上。龙舟上的司鼓是村中德高望重者,不论比赛输赢,司鼓者都得请赛手晚餐宴饮,以示慰问。在霞浦的一些地方,龙舟竞渡时还把粽子抛入水中。在漳平,从四月初一起就有试龙舟的鼓声,俗称“龙船鼓”。男女老少听到第一声“龙船鼓”,都要在原地跳几下,据传说这样可以抖掉身上的跳蚤,不会再被跳蚤咬了。在清流,紧张激烈的龙舟竞渡后,有别开生面的游花船。花船上搭着平台,四周饰以彩带纸花,演员身着古装表演。表演之后,还有捉鸭活动(即把鸭子抛入水中让人去捉),与他处不同的是,无论龙舟上的划手,还是岸上的观众,均可入水追捉,谁捉到归谁。一时热闹非凡,平添许多节日喜庆气氛。在沙县,竞渡之后在木排上表演肩膀戏,以尽观众余兴。在上杭,龙舟分黄色的黄龙和黑色的乌龙两种。另有神船,祀神并司号令,且有鼓乐队。开赛时,神船令下,黄、黑两舟鼓桨猛进。此时神船上鼓乐齐鸣,场面热烈壮观。龙舟以先达终点者为胜。又有用猪膀胱(俗称“猪尿泡”)吹如气球,染红黄各色,上写发奖者名号,投入江中,漂流而下。龙舟竞渡争夺,夺得的凭此向给奖者取奖。在平和,旧时龙舟赛时间分二天。初四叫“划水花”,地点在南山大塘,先把水搅浑,至有鱼跳上龙舟为止,然后把鱼蒸熟祭江。初五举行决赛。 1949年之后,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外,全省各地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的龙舟竞赛,并且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现在人们已把赛龙舟视为一项水上竞赛的体育活动。1984年国家体委把赛龙舟列为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更推动了这一活动的开展。 包粽子是端午节的又一大习俗。粽子古称“角黍”,旧时相传是为纪念屈原的,现在已成为节日的时令美食。粽子从五月初一起就开始制作,其方法是:以稻草灰碱水、或豆壳灰碱水、或其他植物碱水浸糯米(现有以食用碱,味道稍逊),待浸透后用俗称“粽叶”的狭长竹叶包成三角锥体状,再以一种细韧的草(福州称蒯草)或小麻绳扎好,10个1串或50个一串,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省内各地粽子品种多样,风味迥殊。按外部造型分,有牛头粽(即三角粽,又称牛角粽,是最普通的一种)、四角粽、尖尾粽,以及用笋壳叶裹成的大粽(将乐一带俗称“棕母”)等。据记载,古时还有九子粽、百索粽、筒粽、秤椎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已不见。 按用料分,有咸粽、豆粽、碱粽等。碱粽又称肉粽,其用料除糯米外,还有精肉或虾仁、或牡蛎干、或香菇丁等。讲究的人家还先把浸透的糯米拌上好酱油或卤肉汁,放在锅里炒过,然后再加上猪肉、香菇、栗子等佳品,包成粽子。豆粽则是在糯米中加上豇豆或黄豆、或花生,所以福州地区也称“花生粽”。在长泰,豆粽又称赤米粽,制法特殊,即先把黄豆磨碎,然后同粘性不强的赤米混拌,并注入少许盐水包成粽子。讲究的则拌以葱花、五香、油炒五花肉等,吃起来又香又脆。咸粽又称甜粽,仅以糯米浸碱水,并无其它佐料,最为普及。煮熟后剥开竹叶,颜色浅黄、晶莹透亮,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碱粽可久贮不变质。凉成的碱粽干还可以煮成碱粽甜汤,有助于消化,因此人们常以碱粽干消积。这是咸粽与豆粽所不及的。 互相馈送粽子之俗,省内很普遍,俗称馈节、分节或送节。将乐有俗语称:“斗米粽,家家送。”在山村,学生提粽送老师,晚辈提粽送长辈,以示对师长的敬意。凡有新丧的人家,该年端午不包粽子,由亲戚(多数是对门亲家)送粽。在诏安,送此类粽子固定在初一这天,其他地方在端午节之前均可。而在福州一带,上年纪者至今笃信端午不能送粽(送终)。旧时,海澄的一些地方在半夜里把粽子沉入江中,以祭屈原,据说这样蛟龙便无所得。今无此俗。在莆田、福鼎、大田、尤溪、南平、寿宁、霞浦等地,粽子是节日祀祖先必可不少的供品。 畲族同胞在端午节也有包粽子的习俗,其粽子更具特色。取菅草叶包裹,俗称“五节粽”。据民国版《霞浦县志》“礼俗”(卷24)记载:“山乡畲民制粽横式,谓之‘横巴’。米亦糯,而碱独佳,故质柔韧,较寻常的角式者更可口,俗称‘畲婆粽’。亦互相馈送如常仪。” 漳平的端午节还包“假粽”和“乖粽”。所谓“假粽”是用竹叶包谷皮,然后送到屋外去,据说这是为送蚊送虫,以避免虫蚁的叮咬。所谓“乖粽”,是专门包给小孩子吃的,据说小孩吃了后便会变乖,很听话。“乖粽”用料与一般粽子相同,只不过包粽时间提前些。 端午节除粽子外,各地还有不同的应时食品。厦门旧时有食黄鳝之俗,目的是“驱邪”。福安人吃大螺,俗称“炒鬼眼”,也有辟邪之意。“泉、莆是日多食鸜鹆螺,以能明目。”(明·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志》)在泉州一带,吃“煎”(煎海蛎),拌菜煎的又称“菜”。端午煎据说是为了补天。传说女蜗炼石补天处有裂隙,因此阴雨连绵(闽南此时正是多雨季节),于是大家煎补天。此外,泉州一带还吃“润菜饼”。与润菜饼同时是祭祀祀祖先与诸神必不可少的供品。 莆田有俗语说:“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蛋”(有些地称“初五扒”,即扒龙船)。这概括了该地赛龙舟之外的端午节所有习俗。“初一糕”指的是五月初一莆田民间做米糕。糕的样式虽有不同,但制作的原料与方法大致相同,都以大米磨成粉,后加糖、香料、花生等蒸制而成,叫“早米糕”;也有以佐料特征命名的“薄荷糕”等。“初二粽”指的是初二包粽子,其制作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只是多为四角粽。“初三螺”指的是初三时,民间百姓大多要吃螺,意在明目。“初四艾”指的是初四这天,家家在门上插艾叶、菖蒲避邪,也有的认为初四插艾会使人清醒。“初五蛋”指的是初五这天要煮蛋、吃蛋。清晨,人们采集香草、菖蒲、石榴枝、桃枝、柑桔枝等,统称“午时草”。中午,“午时草”与鸡蛋一起煮,味道芬香。人们以煮蛋的汤水洗澡,浴后换上夏令新装,每人再吃上两个鸡蛋,以图吉利。小孩子在浴后要在肚脐和额头上点雄黄,借以驱邪除病。有的小孩身上还挂着装上染成红色鸡蛋的小网兜。 福清也有一首概括端午节事内容的民谣:“初一钉门葱(按:门葱指艾、蒲);初二起炸猛(福清方言,起炸是米麦粉发酵制成的甜果。猛,即发酵。)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 端午悬艾插蒲的习俗在全省各地普遍流行。一船做法是初五这天,采艾叶、菖蒲,以红纸条卷束,悬挂门首(或钉于门柱两边)。因艾形似虎,蒲形如剑,可借以驱魅压邪。实际上艾与菖蒲均为中草药,药用功能颇多,故有健身祛病的效果。在闽南,除艾、蒲之外,有的还悬插带绿叶的榕枝或桃枝,有的还悬插松、柳、大蒜头。谚语说:“插艾身手健,插松壮如龙”。在光泽、将乐,与艾、蒲同悬门户的还有葛藤,谓可压凶禁蛇。艾、蒲不但用于悬、插,而且还用于熏、洒。在政和,“取菖蒲根及雄黄石磨酒,喷室中,并燃艾挥熏,相传能辟蛇蝎”(民国《政和县志》20《礼俗》)。在光泽,“切菖蒲根泡酒,朱砂雄黄末调服,谓可延年,用以涂足喷床,辟蛇解毒。”(清·乾隆《光泽县志》卷4《舆地志·风俗》)在福州地区,“以蒲与雄黄入酒饮之,并制雄黄为筒,燃于屋壁床帐之上。小儿则以其末涂耳鼻,云避百毒”(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现在,大家知道雄黄酒有害健康,因此不再饮用。旧时,武平有“泛蒲觞”之俗,即以菖蒲酒密封于瓶中,放在溪河上游,任其逐流而下,再取而饮之,今已无此俗。 福建民间尤重端午节的中午时分,因此有采“午时草”、“午时茶”,取“午时水”、写“午时书”与“晒午时”之俗。 “午时草”有两种类型:一是初五清晨便上山采集各种应时中草药,晒到午时,或用于烧水沐浴,或用于煮蛋,或制成药贮藏备用,莆田、仙游等地即属此。另一是指午时采集的药草,“傍午采蓄药物,为‘午时草’”(清·乾隆《福鼎县志》卷2《风俗》),闽东的福鼎等地即属此。“午时茶”实际上与“午时草”相类似,也是以多种中草药合成,并非是茶叶。福州地区常称“药”为“茶”,以避不吉利,“午时茶”即此义。古田端午节“饮蒲酒,合药配制午时茶。”(民国《古田府志》卷21《礼俗志》)崇安端午“采药作午时茶”(清·康熙《崇安县志》卷1《风俗》)。在将乐,初五午时,许多妇女上山采集“午时茶”,以备全年消毒灭病之用。福州地区及闽北各地,此俗至今仍相沿不改。 “午时水”也有两种,一种是以“午时草”熬的汤,“午时取草煎汤,曰‘午时水’”(民国《龙岩县志》卷21《礼俗志》),用于沐浴,可以祛毒除病。此俗在全省流行很广。另一种“午时水”指的是初五日午时的井水。据说这时水质最好,人们赶紧从井里汲水,装到瓮里保存起来,说是不会变质,可当药用;用这种“午时水”沐浴,百姓认为能祛浊除病。这一习俗主要流行于闽南,漳平亦有此俗。汲完午时水,人们便趁此时清洗水井,因此闽南便有端午清井的习惯。在福州,人们却忌于端午节中午汲井水,传说此时天神降毒水,不宜汲用。 “午时书”是初五午时正所写的对联。如同春联一般,以红纸写成(居丧之家用素色纸),贴在门户上,以避邪祛魅。“午时书”的内容大多是纳福迎祥、驱邪消灾之类,也有涉及地方风物习俗,各地不同。福州通用的句子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谈忠说孝,饮酒读骚”,“端取乎正,午得其中”等等。江滨人家写:“十丈龙旗,此日夺标应在我;满江鼍鼓,中流击楫有何人”。也有咏节日风俗的:“无事陶情,四日先支五日酒;不能免俗,未时才写午时书”。福州的“午时书”之俗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尚有,今已很少见到。南靖多写:“龙舟下水千灾散,虎艾悬门百福臻”。或有“五月五日午时书,千祥万福集门闾”等对联贴于门上。在建宁、泰宁、政和,门边张贴的是:“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在漳平,以红纸条写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孔子笔头千斤重,扫尽虫蚁永消除。”只是这些红纸条不是贴在门户上,而是贴在墙壁上。在连城,以黄纸条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即毛虫),毛娘一去不返乡”,“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等等,张贴于厅堂、厨房各处。在大田,也有“书门贴,粘枨间”之举(民国《大田县志》卷5《礼俗志》)这与福州的“午时书”,有相似之处。 端午之前的三四月多为黄梅雨季,屋里屋外阴湿霉变,杂菌虫豸滋生。端午来临,天气转晴,正是清污的日子。初五是端午节卫生活动的高潮。在福清,清晨,人们便把洗干净的家具、被帐等,放到屋顶、阳台或屋前的空地上晒,一直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这就是“晒午时”。据说,晒过午时的被帐家具不生虫豸。 端午节时,各地还流行用石灰撒墙根壁角,以除虫蚁。有的则以雄黄粉末制成小纸炮,称“黄烟”,于中午在室内点燃,以熏烟驱除蚊虫。在建阳,妇女与小孩以粽叶折成小船,内放五六枚螺壳,将其置与床下,说是可以送跳蚤。在上杭,民间以方形白纸写上24个“白”字,绕成一个圆圈,圈中写“祛病驱邪”4字,圆圈两旁,写上“董老仙人真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艾旗蒲剑逐妖魔,除虫斩蚁无踪迹”字句。待中午祀神时,以雄黄酒喷上,张贴于房中墙上。连城、龙岩亦有此俗。据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溶雄黄于酒,涂儿童手、面,以为可辟虫也。书写厨壁,以为可避虫蚁也。书云:‘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口舌上天台,虫蚁归地府’,或书云:‘五月五日午时节,董仲仙师传口诀。二十四字白如雪,驱虫逐蚁走无迹。’”在厦门、同安、金门等地,端阳午时,民间以纸为人,写上一家生辰,送水边焚之,名为“辟瘟”。 在福建民间,端午节还有些专属于儿童习俗。一是为孩子们系“长命缕”。“长命缕”实为五色丝线,于端午时系在手腕处,须到七夕方能解下,意在祈求小孩平安成长。这一习俗在各地普遍流行。二是以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个“王”字,据说可以驱邪避祟。三是佩香囊。香囊多以彩色丝线结织而成,有三角形、球形、菱形,内装沉香、朱砂或樟脑丸,或以白芷、丁香、木香等研磨成的细粉,清香四溢,用以祛秽逐疫。
5,毛艮有什么中药价值
即水银,化学名称汞,符号hg。制恶疮,啥虫。适当外用,禁止长期,大剂量,或内服,有大毒。辛,温。有毒 功效:发泡止痛,定喘,解毒,杀虫截疟
6,中药毛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药毛姜又叫骨碎补.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7,中药毛肖功能
毛肖(也叫芒硝)是一种矿石药物,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中药店有卖。毛肖有可能是芒硝芒硝:【功能与主治】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如果要是芒硝的话 一般的药店就有卖的~
8,毛慈菇是什么药材
毛慈菇别名山慈菇、泥冰子,为兰科杜鹃兰干燥假鳞茎,产四川及贵州,具解毒行瘀、杀虫消痈功效摘要 【英文名】 PSEUDOBULBUS CREMASTRAE SEU PLEIONES 拼音名 Qiannianjian
【别名】毛慈菇、茅慈菇、冰球子、泥宾子
【来源】
《中国药典》--本品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 (D.Don) 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 Rolfe 或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全国中草药汇编》--兰科独蒜兰属植物瓶状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和滇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P. chiwuana Tang et Wang],以假球茎入药。
【制法】除去杂质,水浸约1小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性状】
毛慈菇: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渐突起,基部有须根痕。长1.8~3cm,膨大部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2~3条微突起的环节,节上有鳞片叶干枯腐烂后留下的丝状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气微,味淡,带黏性。
冰球子:呈圆锥形,瓶颈状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2cm,高1.5~2.5cm。顶端渐尖,尖端断头处呈盘状,基部膨大且圆平,中央凹入,有1~2条环节,多偏向一侧。撞击外皮者表面黄白色,带表皮者浅棕色,光滑,有不规则皱纹。断面浅黄色,角质半透明。
【鉴别】
本品横切面;毛慈菇 最外层为一层扁平的表皮细胞,其内有2~3列厚壁细胞,浅黄色,再向内为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含黏液质,并含有淀粉粒。近表皮处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针晶束,长70~150μm。维管束散在,外韧型。
冰球子 表皮细胞切向延长,淀粉粒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维管束鞘纤维半月形,偶有两半月形。
【性味归经】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结结核,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对痈肿疔毒、瘰历结核,内服、外敷,均可应用。用于食道癌,常与急性子、制半夏、地鳖虫、石见穿等配合应用;用于淋巴肿瘤,常与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贝等配合应用。
9,什么中草药可以治疗毛囊炎
人体表面,除了掌跖和一些黏膜周围的皮肤外,其他皮肤都有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毛,在每一根毛的皮内部分都有一个毛囊。如果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面出现红色丘疹、脓疱就叫毛囊炎。 毛囊炎系化脓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围,局限于毛囊上部的炎症,分为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种,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发于头部、项部。毛囊炎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疮,继而干燥、结痂,痂脱后不留痕迹。皮疹数目多,但不融合。毛囊炎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头部、颈项部、臀部和外阴部等。自觉瘙痒或有轻度疼痛,一般没有全身症状。皮疹初起时为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逐渐变成粟粒大脓疱,中心有毛发贯穿,周围有炎性红晕。脓疱大多分批出现,互不融合。脓疱破溃后,排出少量脓血,结成黄痂,痂脱即愈,不留疤痕。 小小的毛囊炎,好像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你掉以轻心,那就错了。毛囊炎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毛囊炎;发生于头皮的可引起永久性脱发;发生于项部的,皮损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节,不易治愈;毛囊炎向深部发展,可引起毛囊周围炎,称为疖,多发且反复发作的疖称为疖病,严重者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甚至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如果挤压位于鼻、口唇部位的疖肿,可使病菌经血行进入颅内,引起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脑脓肿,可导致死亡。 毛囊炎的防治,主要是注意皮肤清洁,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外伤,积极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头皮的毛囊炎患者需注意随时保持头皮凉爽,改善过度洗头习惯,并保持睡眠充足,舒缓压力;前胸、后背及臀部毛囊炎的患者,多与湿、热、出汗及个人体质有关;大腿毛囊炎的患者多由裤子与腿部毛囊摩擦造成;而上臂毛囊炎的患者,则多是因为毛孔角质化的结果。患者必须注意避免捂、热以及过度流汗,勿经常洗头,不要穿太紧或太硬的裤子,同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酒类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复发作者平时应少吃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保持大便畅通。治疗或控制毛囊炎,局部以杀菌、消炎、干燥为原则,轻度患者可外用消炎药、硫磺药水等,较严重患者可口服药物治疗。中医解析毛囊炎的病因为,湿热内蕴,外受热毒,郁于肌肤所致;或因身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邪所致。一般分为,湿热型和阴虚型。湿热型的毛囊炎较常见于臀部和四肢,红疹分散,有胀痛的感觉,部分人会出现小便困难,大便干燥的情况。阴虚型一般是体质虚弱的人,面色苍白。中医偏方:桂枝葛根汤:葛根12g,桂枝、白芍、连翘、胡黄连、苦参各9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银连黄菊汤:银花、紫花地丁各15g,川连、黄芩、野菊花、山栀、连翘、赤芍、黄柏、茯苓、绿豆衣各9g,生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建议外用慕晓皙康润膏涂抹,草本修复受损皮肤,坚持十几天左右就能好转。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