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蜈蚣草属于什么植物2,中草药蕨类叶子修长叶上有斑点茎细长清热解毒这叫什么啊3,华东阳地蕨的药用价值4,叶子很细的蕨类植物名称5,这是什么植物6,蕨属于哪个目7,蕨是什么植物8,芒萁是什么9,请教一种蕨的名字蜈蚣草属于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蜈蚣草属于什么植物
蜈蚣草
【别名】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小贯仲
【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淡,平。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解毒杀虫。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蜈蚣咬伤,疥疮。
【用法用量】根状茎2~4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形态】蜈蚣草
多年生草本,高1.3~2米。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厘米,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厘米,宽5~30厘米,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厘米,宽0.5~1厘米,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生墙上或石隙间。
2,中草药 蕨类 叶子修长 叶上有斑点 茎细长 清热解毒 这叫什么啊
这种蕨类植物名叫“马蹄风”,深山才有能清热解毒,你懂怎么用吗
00:00 / 01:25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3,华东阳地蕨的药用价值
干燥全草,根茎粗壮,肉质,呈灰褐色或棕褐色。叶柄樱红色,有纵纹,营养叶柄较孢子叶柄细而短。叶片三角形,3回羽状分裂。孢子囊穗集成圆锥状,孢子囊棕褐色。气微,味淡。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功用主治平肝,清热,镇咳。治头晕头痛,咳血,惊痫,火眼、目翳,疮疡肿毒。①《本草图经》:疗肿毒,风热。②《天宝本草》:利膀胱,治头晕脑痛。③《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亦可解热祛风,治伤风感冒及吐血。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肝火,明目,消散翳膜。⑤《四川中药志》:治肾亏及肺病吐血,散目中云翳,疗月瘕病;外包疮毒。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0.5~1两)。外用:捣敷。选方①治热咳:一朵云二至五钱,加白萝卜、冰糖。煎水服。(如无白萝卜,可单用冰糖煎水服)②治虚咳:一朵云二至五钱。蒸瘦肉吃。③治百日咳:一朵云、生扯拢、兔耳风各五钱。煎水兑蜂糖服。(①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④治肺热咳血:鲜阴地蕨、鲜风尾草各一两。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⑤治男子妇人吐血后膈上虚热:阴地蕨、紫河车(锉)、贯众(去毛、土)、甘草(炙、锉,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圣济总录》抵圣汤)⑥治羊痫风:阴地蕨三至五钱。水煎代茶常饮。(《福建中草药》)⑦治小儿惊风:阴地蕨三钱。水煎,早晚分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⑧治疮毒风毒:阴地蕨二至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⑨治目中云雾:一朵云蒸鸡肝服。(《四川中药志》)⑩治火眼:阴地蕨叶、棘树叶,捣汁点眼。(《湖南药物志》)
4,叶子很细的蕨类植物名称
乌蕨(Stenolomachusanum(Linn.)Ching)为鳞始蕨科(又称陵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又名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等,是一种民间中草药。乌蕨为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省区。其味微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肝炎、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疼腮、口疮、烫火伤、毒伤、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吐血、尿血、便血和外伤出血J。乌蕨在民间有“万能解毒药”之称,甚至可用以治疗胃癌,肠癌、肝炎等。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其提取物或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中文学名 乌蕨 拉丁学名 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别 称 乌韭
5,这是什么植物
凤尾蕨 又名 鸡爪草 凤尾蕨属于凤尾蕨科,凤尾蕨属;它的别名是井栏草、小叶凤尾草。 凤尾蕨的特征是: (1)它是陆生矮小蕨类植物,它的高一般在35—45厘米左右,凤尾蕨的根很粗壮,但它的茎比较短,它是直立生长的,并且有有黑褐色鳞片。 (2)凤尾蕨的叶子一般簇生于根茎那一部分,凤尾蕨的叶子形状像羽毛重叠生长在一起的;它的叶柄比较长,并且有棱,叶子呈灰绿色或褐色而有光泽,叶片卵圆形,叶片比较小,像直线一样散开,底部逐渐缩小与茎相连。 (3)凤尾蕨孢子囊群通常沿着叶背边沿连续生殖,像一条突起的虫卵一样,孢子是褐色的。 凤尾蕨的繁殖方式:凤尾蕨既没有花,又没有种子,凤尾蕨原来是以无性孢子生殖的,凤尾蕨的孢子在孢囊中发育成熟后,就爆裂离开母体,飞播到地上,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又发育成了一株新凤尾蕨。 凤尾蕨的作用是:凤尾蕨全草都可以供药用,它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强筋活络等效,民间多用于治痢疾和止泻。 如何培养繁殖 凤尾蕨为凤尾蕨科的小型陆生蕨,叶二型;不育叶为一回羽状复叶,羽片条形,上部羽片基部下延,在中轴两侧形成狭翅,下部羽片常有二至三叉,形似凤尾,故而得名;能育叶有长柄狭绒形。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井栏边阴湿处常有生长,因此它又叫井栏边草。它的根茎短,叶簇生,叶丛小巧细柔,姿态清秀,很适合盆栽。 凤尾蕨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都有分布,日本、朝鲜也有。在井栏边、石缝、墙根等阴湿处常见其踪影。喜温暖阴湿环境,此草有一定的耐寒性,但低于-10度时叶梢会冻枯黄,稍耐旱,怕积水,很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中。 凤尾蕨是蕨类中容易栽培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并不拘泥。栽培时宜用排水、保水性好的基质,可用园土、泥炭和碎砖各1份配制。上盆前,盆底最好垫上碎砖作排水层;生长期要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喷水使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湿度,这一点对其健壮生长,增加其青翠外观很有关系。新换盆的,半年内可以不必施肥,以后每月施二次有机液肥。养植环境以不见阳光的背阴湿润处为好,多受直射光照容易干燥枯瘪,叶尖易出现枯黄。 凤尾蕨的繁殖主要用分株法,用孢子繁殖也较容易。分株全年都可进行,只要注意遮荫保湿。建筑物的背阴处和屋后井边较多野生品种,也可将其挖取上盆。用孢子繁殖则应在孢子成熟后,用信封收集起来,然后撒在由腐叶土和碎砖混合的基质上,放阴湿处,不久即可萌发,待苗长至一程度时分栽上盆。 【来源】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云南金莲花Trollius yunnanensis (Franch.) Ulbr.的全草。秋季采集,晒干。 【性味归经】甘、辛,温。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消结。用于外感风寒,风湿麻木,颈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或作酒剂,或炖肉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6,蕨属于哪个目
蕨是孢子植物,靠真菌孢子繁殖。。
又称蕨菜。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蕨科(又凤尾蕨科)。为林地、灌丛、荒山草坡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大型多年生草本。土生。根状茎长而粗壮,横卧地下,表面被棕色茸毛。叶每年春季从根状茎上长出,幼时拳卷,成熟后展开,有长而粗壮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披针形,为2~4回羽状复叶,长6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孢子囊棕黄色,在小羽片或裂片背面边缘集生成线形孢子囊群,被囊群盖和叶缘背卷所形成的膜质假囊群盖双层遮盖。为世界性种。我国各地普遍生长。春天长出的嫩叶,俗称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称。根状茎富含淀粉,其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不但可食,还可作酿酒的原料。药用有去暴热和利水湿等功效。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叶、嫩芽及根茎有毒,牛食后常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有:血尿、腹痛、消瘦、贫血、毛粗乱无光并常有部分脱毛、精神沉郁、呆立凝视、行走缓慢、多卧少立、咀嚼无力、瘤胃蠕动音短而弱[47];此外,还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肠肌出现大面积损伤和溃疡。另据报道蕨也有很强的致癌活性物质。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拉丁名】Pteridium aquilinum(L._)Kuhn var.Latiusculum (Desv) Underw 【药理作用】本品之原种植物 P.Aquilinum ,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故维生素B,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质,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考证】出自 崔禹锡《食经》; 1.《本草拾遗》: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 2.《纲目》: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性味归经】甘,寒。①《食疗本草》: “寒。”②《本草拾遗》: “味甘,寒。”⑧《饮膳正要》: “苦,寒,有毒。”入脾、心、小肠经;①《本草再新》: “入脾经。”②《本草撮要》: “入手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0.3~1两。 【相关药材】短叶蹄盖蕨 黑足金粉蕨 掌叶三叉蕨 掌叶线蕨 琼越线蕨 鳞始蕨 攀援星蕨 镰叶瘤足蕨 镰片假毛蕨 鞭叶耳蕨 【关 键 词】清热 滑肠 降气 化痰 食隔 气隔 肠风热毒 【备注】(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界
蕨类植物门
蕨纲分多种 如真蕨纲
蕨目分多种 如真蕨目
蕨科
蕨属
蕨种分多种 如真蕨种 又称蕨菜。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蕨科(又凤尾蕨科)。
7,蕨是什么植物
蕨是孢子植物,靠真菌孢子繁殖。。
又称蕨菜。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蕨科(又凤尾蕨科)。为林地、灌丛、荒山草坡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大型多年生草本。土生。根状茎长而粗壮,横卧地下,表面被棕色茸毛。叶每年春季从根状茎上长出,幼时拳卷,成熟后展开,有长而粗壮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披针形,为2~4回羽状复叶,长6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孢子囊棕黄色,在小羽片或裂片背面边缘集生成线形孢子囊群,被囊群盖和叶缘背卷所形成的膜质假囊群盖双层遮盖。为世界性种。我国各地普遍生长。春天长出的嫩叶,俗称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称。根状茎富含淀粉,其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不但可食,还可作酿酒的原料。药用有去暴热和利水湿等功效。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叶、嫩芽及根茎有毒,牛食后常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有:血尿、腹痛、消瘦、贫血、毛粗乱无光并常有部分脱毛、精神沉郁、呆立凝视、行走缓慢、多卧少立、咀嚼无力、瘤胃蠕动音短而弱[47];此外,还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肠肌出现大面积损伤和溃疡。另据报道蕨也有很强的致癌活性物质。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
【拉丁名】Pteridium aquilinum(L._)Kuhn var.Latiusculum (Desv) Underw
【药理作用】本品之原种植物 P.Aquilinum ,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故维生素B,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质,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考证】出自 崔禹锡《食经》;
1.《本草拾遗》: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
2.《纲目》: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性味归经】甘,寒。①《食疗本草》: “寒。”②《本草拾遗》: “味甘,寒。”⑧《饮膳正要》: “苦,寒,有毒。”入脾、心、小肠经;①《本草再新》: “入脾经。”②《本草撮要》: “入手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0.3~1两。
【相关药材】短叶蹄盖蕨 黑足金粉蕨 掌叶三叉蕨 掌叶线蕨 琼越线蕨 鳞始蕨 攀援星蕨 镰叶瘤足蕨 镰片假毛蕨 鞭叶耳蕨
【关 键 词】清热 滑肠 降气 化痰 食隔 气隔 肠风热毒
【备注】(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4733.htm又称蕨菜。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蕨科(又凤尾蕨科)。为林地、灌丛、荒山草坡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大型多年生草本。它既不是裸子植物也不是被子植物,属于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蕨类植物是地球上的活化石,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基本还没有被子植物
8,芒萁是什么
芒萁 学名 Dicranopteris linearis (Brum.f.) Under 分类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芒萁属 Dicranopteris 别名 小里白、芒萁骨、芒其、芒基、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福建民间草药》),芒仔(《闽南民间草药》),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湖南药物志》)。 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疏生,叶轴一至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回分叉的腋间有一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一对叶状苞片。在第1回分叉处基部两侧有一对羽状深裂的阔披针形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蓖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叶片下面多少呈灰白色或灰蓝色,幼时沿羽轴及叶脉有黄色绒毛。孢子囊群小,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的中部,有孢子囊5~7枚。 芒萁属植物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或马尾松林下,常大片生长,有保持水土之效。生长力强,中国南方农村常割取当燃料,叶柄可编织用品。全草入药,有清热利尿,祛瘀止血之效。和本种相近的还有铁芒萁和大芒萁。 编辑本段生长环境 土壤是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植物与这样的生态条件息息相关。土壤的酸碱性是重要的理化性状之一。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结果,在酸性土壤上保存了一批只适应于酸性土壤生存的植物,称之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的出现可以作为土壤酸性的标记。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该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芒萁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 根状茎横走,细长,褐棕色,被棕色鳞片及根。 叶远生,叶柄褐棕色,无毛;叶片重复假两歧分叉,在每一交叉处均有羽片(托叶)着生,在最后一分叉处有羽片两歧着生;羽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4~7厘米,先端渐尖,羽片深裂;裂片长线形,长3.5~5厘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钝头,边缘干后稍反卷;叶下白色,与羽轴、裂片轴均被棕色鳞片;细脉2~3次叉分,每组3~4条。 孢子囊群着生细脉中段,有孢子囊6~8个。 生于林下或山坡酸性土上。 【化学成份】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hechu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福豆甙(afzelin),槲皮甙(quercitrin),对-β-芸香糖氧基苏合香烯(p-β-rutinosyloxystyrene),1-(1-羟乙基)-4β-芸香糖氧基苯[1-(1-hydroxyethyl)-4β-rutnosyloxybenz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gluc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glucoside) 编辑本段用途 1. 观赏用:芒萁具有观赏用途。 2. 编织手工艺品的材料:它的叶柄可以拿来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篮子或其它精巧的手工艺品。3.芒萁是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好帮手,根茎匍匐横走于土壤表层,生长快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效,也是火灾后可以急速复原的植物。 4.药用:中药的运用上,芒萁的根茎及叶可治冻伤,且一年四季都能采集利用。性味:枝叶、根茎:甘、淡。效用:枝叶: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散瘀止血。治痔疮,血崩,鼻衄,小儿高热,跌打损伤,痈肿,风湿搔痒,毒蛇咬伤,烫、火伤,外伤出血;烫火伤;毒虫咬伤。 5. 用于栽培灵芝的优良草本植物,实验表明,用芒萁栽培出的灵芝有效成分多糖肽的提取率最高是段木灵芝的3倍,而其药理作用与段木灵芝有类似功能。 6.天然染料。可以提取色素做天然染料用。 本植物的根茎(芒萁骨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你读初2是把 我记得是初二科学书上有过的,
9,请教一种蕨的名字
应该是肾蕨Nehprolepis cordifolia肾蕨又称蜈蚣草、圆羊齿、篦子草、石黄皮,是肾蕨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 肾蕨为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株高一般30-60厘米。地下具根状茎,包括短而直立的茎、匍匐匐茎和球形块茎三种。直立 直立茎的主轴向四周伸长形成匍匐茎,从匍匐茎的短枝上又形成许多块茎,小叶便从块茎上长出,形成小苗。肾蕨没有真正的根系,只有从主轴和根状茎上长出的不定根。地 部(即从根茎上长的叶)呈簇生披针形,叶长30-70厘米、宽3-5厘米,一回羽状复叶,羽片40-80对。初生的小复叶呈抱拳状,具有银白色的茸毛,展开后茸毛消失,成熟的叶片革质光滑。羽状复叶主脉明显而居中,侧脉对称地伸向两侧。孢子囊群生于小叶片各级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肾形。 肾蕨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的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浙江等南方诸省区都 有野生分布,常见于溪边林中或岩石缝内或附生于树木上,野外多成片分布。其生态习性是喜温暖湿润,不耐强光。 肾蕨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可通过多种途径繁殖,但最常用的是分株繁殖。分株一般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将生长茂密的老株从花盆中脱出来,除去大部分培养土;把铁丝状匍匐茎分切成几份,使每份带有一定数量的叶丛和不定根;将茎段分栽于装有配制好培养土的盆中,添足培养土,并压实;浇足水,放于阴湿处,以后保持盆土湿润。夏秋季也可分株,但更须注意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肾蕨地下的球形块茎也可以发育成幼小的植株。当小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也可分栽于盆中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即可成为新植株。此外,还可采用孢子繁殖。但注意孢子的采收时期,一般在肾形囊盖还没有脱落而孢子已变黑时采集孢子进行播种。 肾蕨适宜生长于富含腐殖质、渗透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疏松土壤,所以盆栽时常用1份腐叶土或泥炭土、1份河沙土和1份蛭石或珍珠岩配制成基质;亦可用2份腐叶土和1份河沙土混合使用。同时,在培养土中加少量骨粉、蛋壳粉等钙质养分,更有利于肾蕨生长。肾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较低的光照,可放置于室内北窗边栽培。它喜温暖,但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从10-35 都能良好生长。它喜湿润,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因为肾蕨根为不定根,吸水、保水能力较差,又加上地上部有丛生茂密的羽状复叶,所以它不耐旱,必须及时供给水分,否则干燥过久易造成叶片枯黄脱落;空气湿度一般要求50%-60%以上。春夏季盆土要始终保持湿润,但又不能积水;尤其秋末到冬季应节制浇水,以保持盆土不干 为度。在生长季,一般每月施腐熟液肥1-2次,以保证其正常的旺盛生长。 肾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观赏蕨类。它栽培窬容易、生长健壮,粗放管理就能达到很好的观赏装饰效果。它株形直立丛生,复叶深裂奇特,叶色浓绿且四季常青,形态自然潇洒,广泛地应用于客厅、办公室和卧室的美化布置,尤其用作吊盆式栽培更是别有情趣,可用来填补室内空间。在窗边和明亮的房间内可长久地栽培观赏。肾蕨的许多栽培种因其观赏性优良都得到人们认可,其中由高大肾蕨变异而来的波斯顿蕨极适于盆栽及垂吊栽培,是室内装饰极理想的材料,流行于世界各地。它叶片较大、叶色淡绿且具光泽,叶片展开后下垂,十分优雅,丰满的株形富有生气和美感。 繁殖与栽培: 肾蕨多为盆栽,通常以分株繁殖为主,多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分株繁殖,分割母株后,每盆栽植2丛-3丛匍匐枝为宜。新翻盆植株浇足水后,置于阴处,保持湿润,待根基上萌发出新叶时再移置半阴处养护。此外,也可用孢子繁殖,将成熟的肾蕨孢子均匀地撒在消过毒的泥炭或腐叶土表面,不用覆土,经常喷雾,以保持土面湿润,60天左右即可长出孢子体(新的植株)。 肾蕨的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夏季须置于庇荫处养护,每日早晚喷雾数次,以增加空气湿度,保持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冬季须使室内保持15℃左右,方能继续生长,在提高室内温度的同时,须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空气过于干燥,易造成小叶卷曲、焦枯等,浇水过多,易引起叶片枯黄脱落。在生长期间每15天左右施1次稀薄的熟饼肥,每30天左右向叶面喷施1次硫酸亚铁,使植株叶色翠绿,旺盛生长。【别名】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蛇蛋参、凤凰蛋、犸骝卵【来源】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Presl,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归经】甘、淡,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用法用量】块茎或全草0.5~1两;外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猪殃殃 茜草科(rubiaceae)拉拉藤属植物。多枝、蔓生或攀缘状草本,生于海拔20-4600米的山坡、旷野、沟边、河滩、田中、林缘、草地。约有300个种分布全世界潮湿林地、沼泽、河岸和海滨。为夏熟旱作物田恶性杂草,同时又是有降压、抗癌功用之中药材。 婆婆纳 属管状花目,玄参科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玄参科植物。喜光,耐半阴,忌冬季湿涝。对水肥条件要求不高,但喜肥沃、深厚的土壤。4月上旬开始生长,花期6月~9月,10月底枯萎,生长适温15~25℃。 直接百度可得 望采纳,谢谢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