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医说以毒攻毒有什么科学依据吗2,下列药物中有大毒的是3,朱砂里面含哪些对人体有害物质4,有毒的中药有哪些5,请问中医用什么药治疗出血然后又是把中药分成多少部的问6,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药害有哪些7,中药的毒性有多大8,雷……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说以毒攻毒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不是完全的科学依据。1、西药是化学小分子来,可以进入全身任何一个细胞膜,对细胞进行杀死,癌细胞死了,正常细胞也被大量杀死或致残。2、中药是生物大分子,它不源会进入细胞膜,而是作用于细胞的营养通道,中医的以毒攻毒就是堵塞2113癌细胞的营养通道,使之得不5261到营养而偃旗息鼓。3、以砒霜来说,它虽然含有重金属离子,但正是由于重金属离子的存在使药4102物形成了大分子团,堵塞了癌细胞的营养通道。癌细胞得不到营养,当然就没办法发展了。16534、虽然中医的以毒攻毒也有副作用,但它不会进入细胞膜,副作用要比西药小得多。
2,下列药物中有大毒的是

3,朱砂里面含哪些对人体有害物质
朱砂、雄黄是我国传统医药中经常使用的矿物药。前者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后者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两者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朱砂和雄黄分别含有可溶性的汞盐、砷盐。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资料都从不同角度证实了朱砂、雄黄所含的可溶性汞盐、砷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尤其在小儿药物中广泛应用朱砂、雄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更为不利。
据报道,朱砂口服后经消化器官吸收,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相结合,并随血液循环进入所有器官,其中进入肾的含量最高,其次为肝、心、脑,从而出现有关病变。假如大量服用含朱砂的药物,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内服,机体可因久受低浓度汞的作用而出现大脑受损,表现为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肾脏受损则可出现蛋白尿。过量内服朱砂对中枢神经有短暂兴奋作用,但很快为抑制作用所代替,产生心衰、休克或神经中枢麻痹而死亡。雄黄所含的砷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对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皮肤等都有损伤,还可诱发肿瘤,对胎儿也有影响。
4,有毒的中药有哪些
已明确的中药毒副作用成分马兜铃酸:有肾毒性,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生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做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显示,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会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会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坏死与致癌。柴胡:主要成分为柴胡皂甙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款冬花: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大黄: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天花粉: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穿山甲: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艾叶: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冬虫夏草:可引起变态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5,请问 中医用什么药治疗出血然后又是把中药分成多少部的 问
很多中药都可以止血,大多是炭类,比如血余炭什么的,这些是治外出血的,还有治内出血的。然后你说的分成多少部可能是按照本草纲目上的分类方法来分的,它先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三七花,你要说排毒我只知道自己吃辣椒,保证排毒,全身苏畅很多中药都可以止血,大多是炭类,比如血余炭什么的,这些是治外出血的,还有治内出血的。然后你说的分成多少部可能是按照本草纲目上的分类方法来分的,它先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其实中药还有其他分类方法,比如按照功效来分,比如清热解毒药,疏肝解郁要等等。至于你说的通过排汗来解毒的,那要看你要解什么毒了,比如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治伤寒的麻黄汤里的麻黄就是通过发散的药力让人出汗然后解入侵体内的寒气。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纯手打如果有价值敬请采纳非常感谢~1. 分部的话可以参考《本草纲目》。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4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一共16部。2. 通过排汗来“避毒”的应该是生麻黄。3. 治疗出血的药物很多,得辩寒热虚实,还得分部位用不同的药物。
6,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重大药害有哪些
20世纪以来,化学药品问世,特别是磺胺和青霉素的研制成功后,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新药品种大量上市,药物种类急剧增加。但由于经验和防范不足,历史上连续发生过不少的药害事件,出现了大量的药源性疾病。 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4、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症 5、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6、氯碘羟喹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 7、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8、黄热病疫苗和病毒性肝炎 9、沙利度胺(反应停)和海豹肢畸形 10、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 11、醋酸铊中毒 12、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 13、心得宁事件 14、替马沙星事件 15、拜斯亭事件 应该说世界上自从有了药物,就开始有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农本草经》便将药物为分上、中、下三品,国内众多的古代药物论著中在介绍用药防治疾病的同时,一般都要指出其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禁忌症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其防治疗效,减少或避免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因中医应用天然性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中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在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1951年至1957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1982年,我国卫生部也以(82)卫药字21号文公布淘汰氨基比林针剂、氨基比林片剂、复方氨基比林(含乌拉坦)针剂和复方氨基比林片剂(凡拉蒙)。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 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7,中药的毒性有多大
我过去学习中医药学也有这样的疑问,中药分为药物本身毒性和配伍毒性,一般我们祖国医学的配伍毒性就是“十八反”歌诀。但是龙胆泻肝丸木通事件,也说明祖国医学在药物毒理学方面的缺失。我也咨询过有关教授,现在中药的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研究。西医却在这两方面研究的很深。我们也在2009年有了系统的中药毒理学的专著。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比如半夏这味药就分为清水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几类不同的炮制方法,这样可以凸出药物的治疗优势。比如姜可解半夏之毒,姜半夏的毒性最小,清水半夏毒性最强,但是去痰湿效果最好。 还有就是祖国医学严格有毒药品的用量,比如“细辛不过钱”,意思是用量不能超过3克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对您有帮助。中药的毒一般都经过炮制的,生品都是外用比较多,而且药材都是要按国家准备进行炮制的。毒是有但比较小,关健是否用药能否对症…一、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就是说凡是药都是有点毒性的,中药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中药的毒性除了一些剧毒以外,常规中药的毒性与西药的所谓副作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二、在正常使用中,一些有点毒性,甚至剧毒品,只要配伍得当,用药对症,基本就不存在毒性问题了,因为中医治病,很多时候就是利用中药的毒性治病的,既然是身体需要的,就不是毒了;三、如果用药不当,名贵的且给人无毒印象的人参可以杀人;如果使用得当,低贱的而且很多人认为有毒的大黄可以救人;再如颇有争议的附子,国家规定每副方中用量不得超过9克,否则出问题后,医生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其实会治病的中医都知道,在回阳救逆中,附子用量不拘一格,用量大的甚至到几百克。四、综上所述,中药用对了,无毒,用错了,有毒草。所以,中药有毒无毒,毒性多大,全在于医生水平的高低。中药一般没什么毒性,流传下来的方子基本都是很安全的,特别是在药店卖的,这几年是比较安全了,没有用什么硫磺一类的烘。当然有些有毒的,朱砂阿,细辛阿,附子阿,关木通等等,要么已经不用了,要么少量或更安全的使用。像常用的,桂枝,蒲公英,菊花,白术,党参等等基本用几十年,只要你不大量使用,都和大米一样没有很大的伤害。至于动力学和毒理学,对于中药而言基本是没有的,现代中药的毒理研究主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的性质,但是很多病,如果用分离的主要物质治疗效果不好,但是用全草效果依旧很好,抗生素用个十几年效果越来越差,中药的效果依旧很好,这也说明,中药本身是活的治疗物质,能对应变化的病毒和疾病,因此中医今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不断有新的中医临床基地建起来。是药三分毒,所有中药都有毒性,只是看你怎么用,要控制好时间和用药量,不能说到底有多大。
8,雷公草有什么用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雷公藤 (《中国药植志》) 【异名】黄藤根、黄药、水莽草、断肠草、菜虫药、南蛇根、三棱花,旱禾花(《湖南药物志》),黄藤木(《广西药植名录》),红药、红紫根、黄藤草(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学成分】根含雷公藤定碱、雷公藤扔碱、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春碱和雷公藤增碱等生物碱。 此外,雷公藤还含南蛇藤醇、卫矛醇、雷公藤甲素及葡萄糖、鞣质等。 【药理作用】杀虫作用 雷公藤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均有毒杀梨叶星毛虫及卷叶虫的能力;但其石油醚、乙醚或三氧甲烷浸液,则并无杀虫能力。 【毒性】雷公藤对各种动物毒性不同,它对人、犬、猪及昆虫的毒性很大,可以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但是对羊、兔、猫、鼠、鱼却无毒性。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二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及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有谓雷公藤主要毒害动物的心脏,但对其他平滑肌及横纹肌亦有毒性,此为中毒致死的原因。中毒后急救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导泻等一般方法,利用羊血或兔胃浸出液的生物学解毒方法尚未确定。雷公藤的毒性成分可用醚浸出,但经过还原作用,毒性完全消失。 【性味】《湖南药物志》:"苦,大毒。" 【功用主治】《湖南药物志》:"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选方】①治风湿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皮肤发痒:雷公藤叶,捣烂,搽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腰带疮:雷公藤花、乌药,研末凋擦患处。(《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反应 雷公藤干根彻底去除内外两层皮,将木质部切片晒干。每用4钱,加水2500毫升,文火煎(不加盖)3~4小时,取褐色药液250毫升,早晚分服,3~4天为一疗程。曾治各型麻风反应167例(其中结核型27例,瘤型140例),均在服药2~3剂后控制症状。 ②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雷公藤(取木质部,法同上)5钱,加水400毫升,文火煎2小时(不加盖),得药液150毫升,残渣再加水煎取100毫升,混合后早晚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停药2~3无治疗50例,用药1~20个疗程不等,多数为5~6个疗程。其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缓解。 ③治疗肺结核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 于夏末秋初采根,洗净晒干,切碎。每31.2克雷公藤加水1000毫升,以文火煎熬,待煎至约500毫升(使每10毫升含生药0.62克)即成。开始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口服,1星期为一疗程;以后视病情与患者体质情况,剂量可略有增减,但每次给药量不宜超过10~25毫升。如服药7~10天后无明显副作用,尚可延长服药时间;但服用时间过长的应短时间停药,一般服用20~30天后停药5~7天。经治99例,多数病人服药后咳嗽、排痰、发热、哮喘等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程中按规定剂量服药,基本上无副作用;若体质较弱者,可有恶心、胃肠不适及畏寒怕冷等反应。 ④中毒与解毒 雷公藤是一种剧毒药物,尤其皮部毒性极大,使用时应严格剥净皮部,包括二重皮及树缝中的皮分。据有关单位研究,雷公藤对机体的作用有二:一为对胃肠道局部的刺激作用;一为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丘、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的损害,并能引起肝、心的出血与坏死。临床所见的一般中毒症状有头晕、心悸、无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肾区疼痛、血粪等。为慎重起见,对患有心、肝、肾、胃等器质性疾患的病人及孕妇应禁用;对治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肝肾区疼痛,尿中出现蛋白及血清转氨酶不正常时,应立即停药。中毒后一般急救措施,除催吐洗胃、灌肠、导泻外,可服鲜萝卜汁4两或炖服莱菔子8两,也可用鲜韭菜汁或浓茶、羊血等以解毒。据20余个中毒案例的观察,中毒表现均为腹痛、呕吐、腹泻、嚎叫挣扎,但不发热。死亡大都在24小时内,最多不超过4天。如在服雷公藤后4小时内用催吐剂、泻剂,一般均能痊愈。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