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中药中药学道地药材的总结著作2,矿物药的简介3,中国医学经典著作4,怎样区别本草学药物学和方剂学5,矿物药有哪些6,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它的主要内容是7,哪种玉石可以让人平和静心8,怎么可以学好中医中药学9,古代有一……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中药学道地药材的总结著作
建议你可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2,矿物药的简介
传统医药学中以矿物组分为主的药材,包括大量无机矿物和少数自然产出的有机矿物或有机岩(如琥珀、地沥青)以及人工制品。在传统医药学中,矿物药单味药品种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常用的有几十种;在成方、制剂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不同国家(各民族或地区)各有其传统的矿物药材。

3,中国医学经典著作
1、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2、《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5、《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视为医门之圣书。《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伤寒等外感热性病的病理、诊断、治疗及用药。《金匮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等四十多种杂病的治疗方法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重视内脏间的整体联系性,强调保持人体的正气,同时也不忽视去邪。6、《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是一本脏腑辨证专书。作者不仅对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辨证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而且全书均体现了以脏腑为核心的辨证思想。《中藏经》对脏腑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它对病的划分上,其以脏腑分证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该书具体的脏腑辨证方法:脏腑辨证首论阴阳;虚实寒热,脏腑有别;外感内伤,辨从脏腑;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中藏经》上、下两卷共载医论49篇,上卷以内科杂病为主,分论阴阳、寒热、虚实脉法,脏腑辨证,传尸、痹证、中风、痈疽、水肿、诸淋等内容,下卷列诸病治方60首。7、《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 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虽然《脉经》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也把它当作必修课。8、《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瘧、黄胆、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方法。9、《黄帝内经太素》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对《黄帝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最早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内经》版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亦为医门重典。三十卷,唐初医学家杨上善所撰。此书自南宋以后便在国内佚失,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杨守敬在日本发现仁和寺旧藏古代卷子抄本(残存23卷),并影写携最。
4,怎样区别本草学药物学和方剂学
“本草学”就是古代中医的药物学,主要研究和讨论单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作用。“本”即植物的根,“草”即指植物除根以外的入药部分。因为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即使也有矿物药和动物药,但它们在中药中,只占少数比例,所以古代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中药学”,该学科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与古代本草学没有什么差别。它是阐述和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中药学”的名称,比古代“本草学”更为准确地概括了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为了与西药相区别,所以就称为“中药学”,其实,它就是对“本草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认为它就是古代“本草学”的现代名称。 “药物学”这个名称就太广泛了,包括的内容太多了。药物学应当是研究药物的科学,严格说它应当包括中药和西药。但是现今尚无这类学科。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在中医方剂中,虽然也有单味药构成的方剂,但却占极少数。方剂学主要研究的是多味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研究组成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而不是研究单位药物的性能、归经和作用等。 有教科书说方剂学是研究治法的学科,对此,笔者不敢芶同。治疗大法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治疗的具体方法,是各临床学科的研究内容。虽然方剂学的书上提到了“八法”,但在对每个方剂的具体阐述中,很少使用八法去阐述,因为八法不能具体地讲清楚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
5,矿物药有哪些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矿物药,是指以单一矿物或多种矿物为原料加工炮制而成的药材,主要分为原矿物药(如朱砂、赭石)、矿物制品药(如明矾)、动物或动物骨骼化石(如龙骨)等。按功效作用分类则可分为清热解毒药(如石膏)、利水通淋药(如滑石)、理血药(如自然铜)、潜阳安神药(如朱砂)、泻下药(如朴硝)、助阳药(如阳起石)、外用药(如炉甘石)等。
6,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是它的主要内容是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历时27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52 卷,约200万言,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吗.呵呵,是李时珍.............恩...去读读吧,会了解的哦.《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7,哪种玉石可以让人平和静心
翡就是王色看起来要够自然,讲眼缘的,本人就在玉器的加工产地,天天看得眼花缭乱,绿得自然,翠就是绿色,各人喜欢玉与养生 概述 中国的玉石养生历史悠久,《神龙本草》、《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可“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诸多功效。玉器除了用于佩戴、把玩、作按摩工具外,还有服食玉屑的。有学者认为古代玉器很多,现在存世稀少,可能与汉代兴道教,人们开始服食玉屑有关,估计许多古玉器都被古人捣碎吃掉了。我也展开想象一回:月宫里的玉兔捣的恐怕也是玉屑,是预备给哪位缘者吃了升仙的吧。 吃玉有治病保健的功能,矿物确有治病的功效。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百石治百病》,通篇讲的都是矿物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国家还有矿物药的炮制规范。现在,这种须亿万年才能形成的矿物已经非常稀少,吃的方面就不多说,说说玉石的外用。 古人认为,玉是阴阳二气的纯精,是和谐的物化表示,相信对人体健康肯定有神奇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玉石有神奇的生、化和物理特性,经过打磨的玉石会将效能积聚,形成一个电磁场,佩戴在身上,能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生、化、物理研究表明,玉石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如金、银、硅、锌、铁、硒、镁、锰……等等。而锌、硒、锰等微量元素的功用现在的电视广告快吹破荧光屏了,自然不须我来绕舌。经常佩戴、把玩、使用玉器,这些微量元素可以通过皮肤和穴位的浸润,进入人体,同时摩擦产生的电磁效应也与人体谐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机能,促进健康的目的。 说到玉石的神奇功效,因为见效很慢,许多人都半信半疑,我介绍一个自己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也是一个很快能证实的玉石功效的实验。我曾经患了网球肘,还不太好治,自己不能扎针按摩,于是只好使用震动按摩器。普通的震动按摩器效果不好,碰巧遇到北京来展销泗滨石做震头的砭震,于是就买了一个。回来使用发现砭震按摩的地方皮肤容易发热,疏通经络的效果非常显著,大概就是半月到二十天,久治不愈的网球肘就治好了。后来发现用它循经络按摩背上的阳性点,对治疗西医无法,中医很难辩证,服药治疗效果很不好的咳嗽,竟然有迅速神奇的功效。这个实验证明,玉石的场能量如果使用得当,确实有神奇的作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试,无任何副作用。 总之,佩玉、玩玉和使用玉石器械,对养生保健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古玉更好。但要注意不可使用经化学药品仿制的古玉,不但于健康无益,还会有损健康。 何为玉?石之美者即为玉。何为美?心有所仪即是美。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说的便是世间没有唯一可称之为玉的玉,玉因产地而不同,人因喜好而不一,玉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玉本来就是石头,玉只存在各自的心中。 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有幸觅得一方久已心仪的美玉,那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宝石,名贵自然不在话下,然而玉又绝非只能远观而不可赏玩之物。恰恰相反的是,你越是与之亲近,它就会越发圆润、越有光泽,玉的灵性正在于此。 所谓养玉,讲的便是藏家除了要对玉器进行日常的擦拭外,还须将它贴身而藏并且要不断地盘玩,只有这样才能使玉石化蛹为蝶,绽放出自身的灵性和色泽。一般说来,“养玉”的关键在于“盘玉”,盘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8,怎么可以学好中医中药学
你看看中医的药物:耗子屎(两头尖),鼯鼠屎(五灵脂),人屎(人中黄),人尿(人中白),鸡屎(鸡屎白),猪屎(猪零),蝙蝠屎(夜明砂),牛屎(牛洞),还有狗屎,这个东西没有体面的名称,但是李时珍说“白狗者良”。中医临床:在依靠中医的年月里,大量的疾病不能治疗。 1 鼠疫 伤寒 霍乱 每隔几年就要泛滥一次。 2 得了结核病就意味着不幸 3 接生技术极为愚昧落后,妇女生孩子被比喻为“过鬼门关”,母婴死亡率极高,新生儿破 伤风很多,这一点你可以问问你的爷爷奶奶。 4 粉碎骨折处理不了 内脏损伤不能手术 5 阑尾炎穿孔满肚子是屎要死人,宫外孕大出血休克要死人,中医眼睁睁的看着而束手无策。 6 天花 麻疹 水痘 是古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7 疟疾不能治疗 8 建国初还有两千万血吸虫患者,麻风病人的境况惨不忍睹。一个让人们面临众多死亡威胁而束手无策的医疗体系全靠吹牛逼和傻乎乎的老百姓的支持维持苟延残喘。相信很多人都会问,怎么才能学好中药学呢?事实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学科之一。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自学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本文就怎样学习《中药学》谈几点学习方法: 怎么学好中药学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生姜、半夏、竹茹、藿香等。 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 在中药师考试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 以上就是中医推荐的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归类,如补药,分补阴、阳、气、血,然后再记每类的代表(重点)药,最好到中药房实践一段时间,再结合课本,那样学得轻松多了
9,古代有一本和神农相观的医书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你说的应该是《神农本草经》吧,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八法,理法、妇、德。系在作者创制的针灸铜人模型基础上编撰的,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书中对内、外各科病证的诊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均有增补,并收载了当时医家秘藏的汉张仲景《伤寒论》内容:《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卷首为“药录”、外、治疗均有精当论述;载方269首。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吴鞠通《温病条辨》,在中国促进了本草学、血四个阶段、发明、附方等项,本文3卷。收载药物365种。宋王惟一撰、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著于汉末、外科疾病,共记载40余种疾病,对其病因,非一人一时之作,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或全译本,流传甚广,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太多了啊 列举一下吧
先秦、王清任《医林改错》、儿等科疾病,包括内。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学习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特别是书中将动物药按“从贱到贵”的顺序排列。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于682年;叙述辨舌、验齿、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记载了动物对生活环境适应的重要资料;《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矿物药46种。涉及病证约170多种,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苏敬《新修本草》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生物学研究,其中植物药材252种,动物药67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兼及妇,其影响远及国外、病机及诊断、王孟英《温热经纬》,详论其性味,所收载的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选录《千金要方》所未载的古代方剂2000余首。中国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种刻印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太平圣惠方》,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书中提出的药物学理论和用药原则大多正确而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主治等,说明李时珍具备生物学进化思想。此书曾先后刻印数十次,参考各家学说予以订正。附经腧穴图。该书总结了北宋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成就。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正误、修治,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非一人一时之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1949年后有影印本。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自唐宋以来,其中约有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辑录药物800余种、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也提出了相当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薛生白《湿热条辨》,直接影响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书中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和督循任穴的循行、主病及其腧穴部位、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英。该书根据功用毒性的不同、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气味、主治,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有多种刊本,其功效已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其中的一些资料。刊于1026年、《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补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
《温热论》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以脏腑论内科杂病,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最后成书。分为序例(或称“序录”)1卷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