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你好我请教您一个问题中草药和中药材的区别是什么呢中成药是2,矿物药的简介3,简述药品的定义及分类4,怎样区别本草学药物学和方剂学5,矿物药有哪些6,什么是中草药7,石英发出的能量是不是无限的8,本草纲目四字分别作何解释9,人……
本文目录一览
1,你好我请教您一个问题中草药和中药材的区别是什么呢中成药是
中药材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有一些特殊的比如张锡纯先生,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阿司匹林来增加发汗,也可以归入广义中药的范畴。中草药只是中药材中的植物药部分,普遍常见的应该有12000多种。中成药则是以中药材(也就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制成的成剂。希望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呵呵中草药就只植物类的药物,中药材还包括矿石类、动物类等等。总之,中药材的概念更广。中草药主要是植物类,中药材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成药的以中药材为原料!以上回答希望您能有所用!上面几位同仁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因为中草药占据了中药材的绝大部分,所以现在说到中药材和中草药基本是一个概念了。购买中药材一定要购买无硫熏的,比如可以去土药材网站购买原产地发货的。
2,矿物药的简介
传统医药学中以矿物组分为主的药材,包括大量无机矿物和少数自然产出的有机矿物或有机岩(如琥珀、地沥青)以及人工制品。在传统医药学中,矿物药单味药品种少于植物药和动物药,常用的有几十种;在成方、制剂中,常常是不可缺少的。不同国家(各民族或地区)各有其传统的矿物药材。

3,简述药品的定义及分类
(1)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品的分类: 1)传统药和现代药传统药是各国、地区、民族传承的民族文化固有的药物,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现代药一般指19世纪以来发展以来的化学药品、生物制品。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3)新药、仿制药、医疗机构制剂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分为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仿制药是指仿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4)国家基本药物、医疗保险用药、新农合用药国家基本药物是指那些满足人群卫生保健优先需要、必不可少的药品;医疗保险用药是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所列的保险基金可以支付一定费用的药品;新农合用药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可以支付费用的药品。 5)特殊管理的药品是指国家制定法律制度,实行比其他药品更加严格管制的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易制毒化学品、属于药品类的兴奋剂和部分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制品。
4,怎样区别本草学药物学和方剂学
“本草学”就是古代中医的药物学,主要研究和讨论单味中药的性味、功效和作用。“本”即植物的根,“草”即指植物除根以外的入药部分。因为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即使也有矿物药和动物药,但它们在中药中,只占少数比例,所以古代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中药学”,该学科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与古代本草学没有什么差别。它是阐述和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中药学”的名称,比古代“本草学”更为准确地概括了本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为了与西药相区别,所以就称为“中药学”,其实,它就是对“本草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认为它就是古代“本草学”的现代名称。 “药物学”这个名称就太广泛了,包括的内容太多了。药物学应当是研究药物的科学,严格说它应当包括中药和西药。但是现今尚无这类学科。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在中医方剂中,虽然也有单味药构成的方剂,但却占极少数。方剂学主要研究的是多味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研究组成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而不是研究单位药物的性能、归经和作用等。 有教科书说方剂学是研究治法的学科,对此,笔者不敢芶同。治疗大法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治疗的具体方法,是各临床学科的研究内容。虽然方剂学的书上提到了“八法”,但在对每个方剂的具体阐述中,很少使用八法去阐述,因为八法不能具体地讲清楚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
5,矿物药有哪些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矿物药,是指以单一矿物或多种矿物为原料加工炮制而成的药材,主要分为原矿物药(如朱砂、赭石)、矿物制品药(如明矾)、动物或动物骨骼化石(如龙骨)等。按功效作用分类则可分为清热解毒药(如石膏)、利水通淋药(如滑石)、理血药(如自然铜)、潜阳安神药(如朱砂)、泻下药(如朴硝)、助阳药(如阳起石)、外用药(如炉甘石)等。
6,什么是中草药
中草药是中医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
中药的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
中草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药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汤剂,有研磨成粉末状的粉剂,还有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矿物药以朱砂、芒硝等为最为常用.
中草药以植物药运用最多,最普遍,因此根据“植物提取物”的定义,可以把“中草药提取物”定义为:是以植物动物等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动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不过,本人认为此定义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中药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才称为中药,但目前很多提取物是以其成分功效来确定其使用,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称为草药提取物更合适。因此,综合各国的立法范畴和概念及使用情况,植物提取物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各国所接受与认可的,也是传播草药在各国通用的共性表达方式。但植物提取物不包括动物及其他提取物。
7,石英发出的能量是不是无限的
石英岩质玉经过染色处理的对人体几乎无害。中文名称:石英英文名称:quartz 定义:化学式为化-SiO2,晶体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矿物。可选用做压电材料、光学材料、耐火材料、熔炼材料、建筑材料、宝石材料和矿物药等。水晶,玛瑙,玻璃主要由二氧化硅组成的也就是SiO2 常温常压状态下矿物难有能量产生中国矿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某实验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宝石是矿物,矿物是晶体,它们所含的能量是以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式储存在自己的晶格中,如果是金银首饰的话,它以金属键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能量。如果人们要利用它们的能量,需要将它们的化学键断裂,晶体结构彻底破坏,才能获取这些能量。能将分子的化学键断裂时的能量,是键能,它不等同于能量。不同物质分子的键能是不同的。金银首饰的金属键相对不是很牢固,它是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结合,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所以金属可以导电;但是金刚石、钻石本身的原子结合非常牢固,想要破坏它非常困难。试想一块普通的矿石,变成液体或气体需要外界很高的温度等作用。人体佩戴这些晶体时,都只是在常温常压下,晶体化学键只会维持自己的晶格,无法将自己的能量迁移到人体,也无法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能量了。国际彩色宝石协会董事、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於晓晋说,也许有人会好奇有没有可能是矿石的放射性能对佩戴的人有作用,但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常见的矿石为长石、霞石、正长石、钾长石、锆石等,以及少量特殊的萤石,专门的铀矿石、稀土元素矿石等,它们本身晶格里含有放射性元素。酸性岩浆里经常会出现放射性物质,比如说家里用的红色的石材就有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每一种物质都有本底辐射,但发生聚变和裂变后才会发射放射性。所以通过相关宝石质检的情况下,矿物的本底辐射剂量对人体无害,是可以被人利用的。比如说钾长石可以做成太阳石做装饰用,合格产品并没有过量的放射性元素。补充人体能量是玄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慰热肿,摩翳障”,还能治疗“肺痛吐脓,咳逆上气”,“益毛发、悦颜色”,久用还可以“轻身延年”。看来好像是起到镇静清凉的药用作用。
8,本草纲目四字分别作何解释
关于《本草纲目》这部书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只可惜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对,,就叫《本草纲目》吧!”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考虑了许久,也翻阅了不少书籍,并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并以《本草纲目》这个名称作为自己经历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编篡的这部书的书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本:草木的根草:草本植物的总称纲:事物的关键部分目: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纲目: 大纲和细目本草纲目中国药物学名著,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共52卷,约190万字,收药物1892种,其中374种是李时珍增补,同时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多种,附药物图1100多幅。于1606年传入日本,并译成拉丁、法、德、英、俄等国文字,受到世界药物学、植物学者重视“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9,人为什么有指纹
“指纹”(fingerprint)作为鉴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犯罪学和法医学。人的指纹由于生物学上的原因,存在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人身上,体现为指纹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即每个人的指纹(三种基本模式,拱形、环形、和螺纹形)是不一样的,是有特征的。这种特征并不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广泛应用于罪犯的识别,特殊证件的制作等。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基因存在共性,即不同生物种群有其特定的DNA组成,同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表现为基因的不同,即DNA组成序列的差异。目前DNA分析技术的日益成熟,用DNA鉴别来判断不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应用已十分广泛,如亲子鉴定,尸体身份鉴别,生物种类判别等。其本质的判别同指纹完全一致,不过由于DNA数目的巨大,相同基因序列数目远比不同基因序列的数目大的多,而且作为生物基本组成的基因,由于其稳定性不可能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判别选择的对象十分重要,应选择特定的变异性相对较大的DNA片断分析,作为特征性的指纹图谱,实际上是在某个点上判别,这个点的判断不影响整体性。在应用于中药的指纹图谱方面,DNA可以作为种属的鉴别,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相对较大,鉴别真假较容易,但动物药相对较难,矿物药则不行。其次,可应用于同种植物间,也就是对不同生物隔离的相同类型植物的鉴别,即产地。不过这二种鉴别是对生物学属性的鉴别,虽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扰,但植物药的次级代谢产物(多为药用部分),更易受环境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我认为DNA作为指纹图谱可应用于种类的鉴别,但植物类别多,研究不够深入。研发成本非常高,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有相当的距离。不过从长远看,保护我国中药资源,建立基因库,则有其特殊的作用。
在中药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植物药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体,其药效不是单一的组份能说明的,是多种活性组份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单一活性组份的测定和评价不能说明中药质量的好坏,而且目前很多检测的指标成分不具唯一性,将西药检测的理念完全应用于中药存在以偏盖全,割离整体作用的问题。因此将指纹这一概念引入中药分析,将某一方面有特征性的某种分析来表征中药成分的特性。在这里,指纹这一内涵已发生变化,它不象犯罪学中的指纹强调的个体的“绝对唯一性”,也不是DNA指纹中那种内在的遗传学的特性(它即可以是个体之间的“绝对唯一性”,也可以是种群之间的“唯一性”),而是用一定的方法(如HPLC,GC,TLC,HPLC-MS,GC-MS,FTIR,X-ray,UV等),对特定的对象(如中药材,提取物,饮片,注射液等),包括其过程,得到的有特征性的相对稳定的图谱,其可以作为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参照依据。由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多是次级代谢产物,易受到产地的环境,气候,耕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定因素很多,得到有代表性通用的指纹谱实在不易。同时,对相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指纹谱,不能偏废,因为各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是在实际中某种方法可能更实用,代表性相对强些。
总之,我认为在中药范围内,指纹的内涵还需大家共同探讨,其代表性的图谱(图象)应根据具体对象而定,严格的量化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模糊识别才是关键
10,神农本草经评价蜂胶蜂胶的
规定了药物的剂型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 越。”此处一方面体现了在2000年前中药剂型已有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药物剂型工艺以及对哪些药宜用哪种剂型的研究经验,如消石“炼之如膏”,术 “作煎饵”,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葡萄“可作酒”,白芷“可作面脂”,牛角、(牛)“胆可丸药”,猬皮“酒煮杀之”,露蜂房“火熬之良”,当 归治“金创煮饮之”,雷丸“作膏摩,除小儿百病”,蛇蜕“火熬之良”,贝子“烧用之良”等等。此处既讲了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不同药物在具体应 用时要适宜于不同的剂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对药物治病取效的客观评价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 过,命将难全。”此处首先告诫人们,有病必须早治;其次强调了疾病的痊愈与否,不能完全依赖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在药物干预下机体驱邪愈病 的内在能力。 强调辨证施药 《神农本草经·序录》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疡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此语 不但突出了辨证施治用药的主旨,还提示在辨证施治用药的前提下,务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寒、热)用药,辨别病因而审因论治(如“饮食不消”、“风湿”), 辨别病情轻重并根据病情轻重而施以用药(如“鬼疰蛊毒”均为重危病证),还要辨别躯体病(如“痈肿疮疡”、“风湿症”)与内脏病(如“鬼疰蛊毒”)的差异 而用药。前者用“疮药”、“风湿药”,后者用“毒药”。若通览365味药物之主治和功效,还可以发现,书中根据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科疾 病、皮肤病等等不同病种而施以不同药物予以治疗,这些内容都体现其重视辨证施治的用药思想。 重视服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 在夜。”这说明本书作者在认真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践行“药有阴阳”理论的价值 《内经》是“药有阴阳”理论的创立者,《神农本草经》对这一理论予以践行。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若仅从植物药与矿物药分阴阳,矿物药 质地沉重而主降,属性为阴,植物药质地轻清而属阳。若就植物药而言,凡药用其花、其叶、其枝者多属阳,若用其根、其干者多为阴。如若对药物深层的内涵分阴 阳,则“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 说,“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四气,又称“四性”,药物之寒、热、温、凉是也,四气之中又有阴阳属性之分,具有 温、热之性者为阳,具有寒、凉之性者属阴等等,皆属于经文所言“药有阴阳”之意及其意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神农本草经·序例》所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其本义是指人们可以品尝到的药物真实滋味。药物真实滋味不止五种,由于受事物五行属 性归类理论的影响,于是自古至今,将药物之滋味统统纳之于五味之中,并将涩味附之于酸,淡味附之于甘,以合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归类。 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神农本草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有形”五味对言,四气属阳, 五味属阴,此即“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意。而事物之阴阳属性是可分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故属阳的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还可再 分阴阳。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就温热而言,常又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又有凉、微 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标定其性质。 认为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有毒无毒,斟酌其宜”(《神农本草经·序录》)是指临证用药时,务必要先知道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有毒之药,其毒性之大小及程度何如 等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 认为药有“七情和合”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药物配 伍理论中“七情和合”的源头。“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