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卯叶中草药,石橄榄的功效

卯叶中草药,石橄榄的功效

本文目录一览1,石橄榄的功效2,水里生长植物叶大有刺果食也有刺茎能食用外表有刺3,芷蓝菜怎么做才好吃4,断肠草可以治什么病5,我昨天在卧室发现了一只蜈蚣如何让屋子里什么虫都没有6,甲子纳音的作用7,都有哪些古书籍介绍医学方面的1,石橄榄的功……

本文目录一览

1,石橄榄的功效

别名:石橄榄、大号石橄榄、石仙桃(潮汕)、双叶石橄榄、薄叶石橄榄(潮安、南澳)、箴兰、大号石橄榄(潮阳、普宁)、石仙桃(广州)、石上莲(惠阳)、石甘榄、石上莲、大吊兰、石仙桃(湛江) 形状:为兰科石仙桃。本草附生于溪谷、林下具腐殖质土的岩石或树干上。全草全年可采,多鲜用。分布于华南地区。 性味:苦、微酸、凉。 功效:有滋阴降火、平肝熄风的功用。 主治:头晕、神经衰弱、肺热咳嗽、肺结核咳血、淋巴结核、小儿疳积、胃痛、风湿性关节痛、尿道炎、牙痛等。 单方验方: 1、治肺结核咯血:石橄榄30克,白芨10克,水煎服。 2、治神经衰弱:石橄榄、夜交藤各30克,水煎服。 3、治咽喉肿痛:石橄榄30克,水煎服, 4、治牙痛:石橄榄30克,栀子根15根,水煎服。 5、治风湿关节痛:鲜石橄榄60-120克,猪脚1只,老酒100克,炖服。 6、治小儿脱肛:鲜石橄榄120克,冰糖30克,加开水适量炖服 石橄榄炖肚汤 味型:鲜香、清爽 原料:石橄榄45克,猪肚1个(约750克),清水1500克。调料:盐56克,地瓜粉100克。制作:1、用50克盐、地瓜粉把猪肚表面的粘膜反复搓洗干净,再用清水洗净,放入开水烫1分钟,取出,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条,备用。2、猪肚条加石橄榄、剩余的盐、清水装入盆内,用保鲜膜蒙上,一起上笼大火蒸1小时至熟即可。特点:清凉解毒、降火。汤头十分鲜美。技术关键:1、除盐外不要加其他调味品,否则会影响菜的自然香味。2、猪肚上的粘膜一定要清洗干净,否则影响口感。相关链接:石橄榄:学名石仙桃又叫果上叶,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有长圆形或卯状长圆形的肉质假鳞茎。医学认为具有润肺止咳、活血止痛的功效。
smile. "Cry, cry will be better.".

卯叶中草药

2,水里生长植物叶大有刺果食也有刺茎能食用外表有刺

没看懂什么意思?
芡实芡实,中药材,也是灌液植物。别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有收敛固精等功效,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同时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在我国自古作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快速导航关系表中文名芡实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睡莲科 别名黄实, 苏芡实, 鸡头米, 卯蔆, 卯菱, 蒍子, 黄实、苏芡实、鸡头米、卯蔆、卯菱、蒍子、鸡头实、鸡头果、雁喙、鸡雍 亚科睡莲亚科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拉丁学名Euryale ferox 门被子植物门 目毛茛目 属芡属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种芡实 功能主治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芡实。芡实,中药材,也是灌液植物。别名鸡头米、鸡头苞、鸡头莲、刺莲藕、肇实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有收敛固精等功效,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同时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在我国自古作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家乡叫“鸡头菱”,学名好象叫芡实,超市有芡米。功效:1补中益气 ,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 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固精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 和小便频数 ,梦遗 滑精 ,妇女带多腰酸等。2遗精 滑精,虚弱小儿遗尿 ,老年人小便频数] 芡实15克,金樱子 12克,菟丝子 、车前子 各9克,水煎服。小便频数及遗精。用秋石 、白茯苓 、芡实、莲子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蒸枣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四精丸”。3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结核 ,五更泄泻 等)] 芡实、莲肉 、淮山药 、白扁豆 等分,磨研成细粉,每次-60克,加白糖蒸熟作点心吃。4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固肾 涩精、补脾止泄的功效。5芡实在我国自古作 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6白浊。用芡实粉、白茯苓粉。化黄蜡 和蜜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盐汤送下。此方甸“分清丸”。

卯叶中草药

3,芷蓝菜怎么做才好吃

【中药名】菥冥( 《神农本草经》 )  【蒙药名】恒格日格-额布斯( 《蒙药正典》 )  【别名】 野榆钱、淘力都一额布斯、巴日嘎  【学名】Thlaspi arvense L.[十字花科]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高15~40厘米,茎不分枝或少分枝。基生叶早枯萎,倒卵状矩圆形,有柄;茎生叶倒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6厘米,宽5.16毫米,先端圆钝,基部箭形,抱茎,两面无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白色;萼片4,近椭圆形;花瓣4,长约3毫米,宽约1毫米,瓣片矩圆形,下部渐狭成爪。短角果近圆形或倒宽卵形,长8~16毫米,扁平,周围有宽翅,顶端深凹缺,开裂,每室有种子2~8粒。种子宽卵形,棕褐色,表面有颗粒状环纹。花果期5~7月。  【生境】生于山地草甸、沟边、村庄附近。  【分布】兴安北部、兴安南部、燕山北部、阴山、贺兰山。我国几乎各地都有;亚洲、欧洲、北非。  【产地产量】产呼伦贝尔盟、兴安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南部、阿拉善盟(贺兰山)。产量较少。  【入药部分】全草(菥冥)及种子(菥冥子) 入中药。  种子入蒙药。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切段备用;果实成熟时采  收全株,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性状种子呈卯圆形,略扁,长2~2.8毫米,宽1~1.2毫米。表面紫黑色或黑色。扩大镜下观察:一端钝圆,另一端略尖而微凹入,种脐位于微凹人处,色较浅,全体具同心性突起的环纹。微臭,味淡。  【化学成分】全草含黑芥子甙(Sinigrin),经酶作用后产生芥子油。种子含黑芥子甙,又含脂肪油34%,挥发油0.836%,蔗糖1.8%,卵磷脂1.6%。  【药理作用】本品所含黑芥子甙本身无刺激性,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刺激性很强,有杀菌作用。亦可用于痛风,以增加尿酸排泄。  【性味功能】中药菥冥:味甘、苦,性平。和中开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菥冥子:味辛、苦,性温。利肝明目,强筋骨,祛风湿。  蒙药味辛、苦,性温、腻、轻:清肺,利尿,强壮,开胃。  【主治】中药菥冥:治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子宫内膜炎,带下,疖疮痈肿,阑尾炎。肺脓肿,丹毒。菥冥子: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风湿性关节痛,腰痛,肝炎,衄血。  蒙药治肺热,水肿,腰腿痛,睾丸肿大,遗精,阳痿,食积,泛恶,胃  痛,黄疸。  【用量用法】中药菥冥15~30克(鲜品加倍),水煎服。菥冥子6~12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点眼。  蒙药多配方用。

卯叶中草药

4,断肠草可以治什么病

本品别名大茶叶、断肠草、毒根、烂肠草、野葛、胡蔓藤等,系马钱科常绿藤本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fchamp)Benth.的根、茎及叶。产于江南各省。 性味:味苦、辛,性温,有大毒。 功用:破积拔毒,祛瘀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1)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及淋巴肉瘤、骨肉瘤、皮肤癌等。(2)风湿痹痛、疖疮肿毒、疥癣、皮肤湿诊等。 用量与用法:每日0.1-0.15克,干品研未分三次内服。外用适量。其制剂有钩吻总生物碱注射液。 注意事项:本品有剧毒,内服及注射应严格控制剂量,宜从小剂量开始,如无毒性反应,逐渐加大剂量。 现代研究:本品含有钩吻素子(即阔胺)、钩吻素寅、钩吻素丙、丁、戍、丑、卯等多种生物碱等成份。其中钩吻素寅有剧毒。钩吻总生物碱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对止癌痛亦有效。 临床上有以本品为未,每天服125毫克,治疗38例原发性肝癌,结果特效1例,显效3例,有效19例,平均生存8个月以上,其中存活2年以上者8例。用本品治疗食管癌、肝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26例,结果12例缓解,9例不变。也有用本品治疗恶性淋巴瘤19例,基本治愈4例,好转12例;淋巴肉瘤9例,基本治愈3例,好转6例。 广东梅县地区人民医院用断肠草总生物碱制剂综合治疗食管癌、肝癌、肺癌、胃癌、贲门癌、直肠癌等及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共26例,除5例死亡外,绝大部份患者临床症状均获改善,止痛效果明显,其中4例宫颈癌见肿块缩小,宫颈局部光滑、萎缩、子宫旁浸润好转。6例肝癌均未出现高度腹水或浮肿。但此药的副作用是肌肉注射5-10分钟或静脉点滴过程中可出现头晕、眼花、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口干等情况,个别病例有腹部不适,排尿困难,但均于2-3天自然消失。多数病例用药一段时间后反应减轻或无反应。广西医学院以钩吻干粉50毫克/次,每日3次服用,3天后若无反应增加至100-150毫克/次,连续长期服,报道8例肝癌有效病例,除1例服药3个月外,均服1年以上,有的服药2-3年,其中1例加用石山芋,另两例用过少量喜树混悬液,用药1-2个月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食欲增加,体重增加,有6例肝脏缩小50%以上,缩小不足50%者2例;AFP阳性4例均转为阴性,病情缓解,治疗后生存期30-87个月,中数生存期41个月。现已知钩吻共有11-12种,中毒后可引起眩晕,咽食剧痛,口吐泡沫,瞳孔散大,下腭脱落,肌肉无力,最后因心脏及呼吸衰竭而死亡,应慎用及预防中毒。 本品广西民间叫断肠草,广泛用于猪羊的喂养,真正会用于治病的医生很少,3年前,广西马山一位民间医生按笔者发表的论文上的方剂,自行增加钩吻叶临床治愈自己的早期肝癌,该医生的使用方法是:在汤药中加钩吻叶,第一周加半张,从第二周起加一张,并先煎1小时。后该医生告诉笔者一个故事,当地曾有一对恋人,因遭家人反对决定徇情,双双上山到一个山洞自杀,他俩选用当地山上随处可采的断肠草作为徇情工具,俩人在山洞边哭边煮断肠草,尔后男方首先服下断肠草汤,很快中毒身亡,姑娘仍在哭泣,并继续加火煎熬断肠草,直至几个小时眼泪哭干了,姑娘才喝下一大碗,以求速死,但是姑娘并没有死,等到家人找寻时,姑娘仅是昏迷过去。聪明的医生从中得到启迪:断肠草经高温煎熬后毒性大大降低。 笔者经临床试验后,现在在临床上的使用方法是:在汤剂中第一周加1张叶,若无不适,从第二周起加2-3张叶,并先煎半小时。并规定,肝功能严重损害,肝癌太晚,身体虚弱者禁用,并周期性使用。 本药现一般不进药房药店,属通常说的民间草药。http://ywolfp.bokee.com/viewdiary.15788074.html
答; 传说中的“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山砒霜。为马钱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长9~1 5尺,茎圆柱形,光滑带紫色。叶对生、有叶柄、卵状披针形,长1.5~3.5寸,宽0.6~1.8寸,全缘,两面光滑,折断面边缘很整齐。夏季顶生或腋生喇叭形黄花,成三叉状分枝聚散花序,有香气。生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药用全草,全年可采。 断肠草虽然有剧毒,但它可用于治顽癣,取断肠草二层皮、野萝卜根、冰糖各30克,捣烂加醋敷患处。用鲜叶捣烂外敷可治疗疮肿毒、疥癣;在兽医上应用可制成针剂治猪气喘病。水煎汤可驱除猪绦虫、蛔虫、姜片虫等。 历代本草中多作药物记载,《本草纲目》中格外注出:“人误食其叶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这可能与羊体内含有某种解钩吻毒素的物质有关。钩吻含多种生物碱,人误食后应立即灌服新鲜鹅血、鸭血或羊血,并送医院抢救。
http://www.shiliao.com.cn/2005/2-2/13004459657.html

5,我昨天在卧室发现了一只蜈蚣如何让屋子里什么虫都没有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两千多年来汉族与满、蒙、藏、苗等许多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见于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两千多年来汉族与满、蒙、藏、苗等许多少数民族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从先秦起就有“恶五月”之谓。《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东汉崔木舜著、缪启愉辑释的《四民月令辑释?五月》亦称:“阴阳争,气血散”;“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从自然气候上看,农历五月酷热将至,蜈蜙、蛐蜒、蛇、蝎、蚊、蝇之类肆虐,传染病也趋于流行,威胁人们的健康,故而是月被视为“恶月”。端午处于五月之初,自然也被视为“恶日”。为之人们通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以求达到祛病驱瘟、禳灾除害的目的。后来端午节渐渐加入了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如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公元前278年是日投汨罗江而死,长江下游一些地方还流行于此日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及孝女曹娥。  见于敦煌文书记载,对于端午这样一个大节,社会各界颇为重视,有关活动丰富多彩,一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日。其主要活动有:  团粽宴请。《民俗杂抄》、《杂抄》记:“五月五日何谓?高辛子姓耆(嗜)粽,以其因之。又说昔屈原投汨罗江水而死,后人作粽祭也。”可见吃粽之俗早在帝喾高辛时即已有之,后又以粽祭祀屈原。《时文轨范》:“五月五日,节名端午,事出三闾,既称长命之辰,亦为角黍之日。”三闾即屈原,角黍即粽子。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中有《屈宴书》云:“五月五日长丝节,角黍奉屈,降趾为辛。”端午节邀请朋友屈尊光临,品尝粽子。撰于唐大中十年(856)的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有《端午相迎书》:“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但惭羁泊,何可申怀,空备团粽,幸请光临。”《新集书仪》亦有《端午相迎书》,内容与上大体相同。端午佳节同僚、亲朋之间相互邀请,品尝团粽。团粽,为具有敦煌当地特色式样的粽子,不同于内地用菰叶包裹起来的角黍,敦煌虽不产菰叶,但可以将粽子做成团状,不必包裹,而供人食用。今天敦煌当地亦多见此种形状的粽子。  登鸣沙山。撰于晚唐时期的《敦煌录一本》:“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约十里;“其间有井”,即月牙泉,今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鸣沙”属于一种物理现象,近些年来敦煌民俗学会于端午日组织了几次规模较大的登山活动,数百人一齐从山头滑下,沙粒摩擦,空谷传音,隆隆作响,颇为壮观。  悬枝避害。《方技书》:“常五月上卯,取东南桃支(枝)悬户上,鬼不敢入舍。”相传桃枝具有驱鬼避害的神异功能,《风俗通义·祀典》:“桃弧棘矢,以除其灾也。”因五月系“恶月”,故取桃枝悬挂于门户上以辟邪驱鬼。不仅桃枝,柳枝、菖蒲、艾蒿等物,亦可悬于户首避害。《东京梦华录》卷8 记载:“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佛道艾即艾蒿,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能祛寒湿,干艾点燃后可驱蚊蝇。《荆楚岁时记》曰,端午“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蒲叶即菖蒲叶,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端午悬挂艾蒿、蒲叶,可以驱虫菌,除病害,成为民间流行的一种防病健身方式。这一习俗至今沿而不辍。甘肃民谣:“五月初五过端午,天师尊神骑艾虎,蒲剑利刃斩百邪,鬼魅瘟神入虎口。”  佩符驱毒。藏于法国与英国两处的《方技书》中,皆绘有端午避虫毒之符,要求于端午日日出前按照一定的仪轨书写此符,并且“药涂磨(抹)身,虫毒自除”。《隶古定尚书》后面还记有一句咒语:“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恶事尽消灭,急急如律令。”这一风俗在今天河西民间已演变为端午日佩荷包“送五毒”之俗。五毒即指蛇、蝎、蜈蚣、蟾蜍、壁虎。端午一大早,大人们给小孩佩上装有香草的荷包,并在其手腕、脚踝缠上五彩丝线,在耳、鼻、口等处涂上雄黄酒,以送“五毒”。老人们则喜欢这一天饮少许雄黄酒,并在正午时分从井里打上新鲜的水煎艾,然后用艾蒿水擦洗全身,认为午时之水性阳,可除阴毒,并防蚊虫叮咬。  献礼拜贺。前引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还有一道《贺端午献物状》,记身处远方的下属专门置办节日礼物献给长官示贺:“某色目物。右伏以端午良辰,礼当续寿,顾惟远役,拜贺无由。前件物诚非珍异,辄敢献上,用表野芹,尘黩尊严,伏增战惧。伏惟俯赐处分,谨状。”《书仪·端午》亦记:“右伏以端午令辰,节当南午,臣子之礼,合申庆贺”。《后唐天成三年都头知悬泉镇遏使安进通状》中亦有一件《贺端午献物状》:“酒五瓮,? 叁硕。右伏以蕤宾令节,端午良晨,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前件微鲜,谨充献贺之礼,尘渎威严,伏增战惧,伏乞特赐容纳,俯听处分。”? 即炒面,为当地的一种特色食品。《龙辩、惠云、绍宗等端午节献物状》,记敦煌当地僧官向节度使端午献“酒贰瓮”,以“聊表释仪”,可见当时敦煌释门亦兴端午之贺。除献贺酒、特色食品等外,敦煌还流行端午送扇、赐扇习俗。《书仪两则》中有:“右伏以嘉辰令节,合献微诚,前件物等,谨充续寿。冒触旌麾,无任战越,屏营之至,伏请处分。”除下属给上司送扇外,上司亦给下属赐扇。《杂相贺语》中即有一则《端午日贺赐扇》:“蕤宾膺候,端午令晨,伏蒙鸿恩,各赐团扇,愿扬仁风。某某等无任惶悚。”端午临近夏季,敦煌的气候夏季十分炎热,扇子也是应时适用之物。  中药店有售 雄黄 可以奏效 犄角旮旯 的都撒一点  过去 端午节 家家户户门口 挂菖蒲、艾子 都有驱虫的功效 现在除了农村 很少有沿用这个习俗的了
多通风,保持干燥.勤拖地,多打扫.
不用怕,如果你住的楼层很低那么可能是户外爬进来的,只要不是很多一起进来那么就不会有大量繁殖的风险,对于普通的蚊虫用灭蚊杀虫剂就行,大型虫类就不一定了,比较保险的方法就是见到一次灭掉一次,如果持续发现就是开始繁殖了,需要找专业灭虫队进行杀虫处理!

6,甲子纳音的作用

○总论纳音尝观《笔谈》论六十甲子纳音,本六十律,旋相为宫,法也。纳音与《易》纳甲同法:乾纳甲、坤纳癸,始于乾而终于坤。纳音始于金,金,乾也,终于土,土,坤也。五行之中,惟有金铸而为器,则音响彰,纳音所以先金。纳音之法,同类娶妻,隔八生子,律吕相生之法也。甲子,金之仲,同位娶乙丑,隔八下生壬申;金之孟壬申,同位娶癸酉,隔八上生庚辰;金之季庚辰,同位娶辛已,隔八下生戊子。火之仲戊子,娶乙丑,生丙申;火之孟丙申,娶丁酉,生甲辰;火之季甲辰,娶乙已,生壬子。木之仲如是左行,至于丁已,中吕之宫。五音一终,复自甲午金之仲,娶乙未,隔八生壬寅,一如甲子之法,终于癸亥。自子至于已为阳,故自黄钟至于仲吕皆下生;自午至于亥为阴,故自林钟至于应钟皆上生。夫上 下生者,正谓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数之所合,变之所由出也。乾为天,坤为地,乾坤合而为泰;德为父,红为母,德红合而为东;干为君,支为臣,干支合而纳音生。是故甲乙为君,子丑为臣,子丑甲乙合而为金。盖五行之在天下,各有气性,有材位,或相济或相克,若成器未成器,旺中受绝,绝中受气,惟相配而取之为不同耳。此金之数之所以难同而又有海中沙中之异。○论纳音取象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其花字诚为奥妙,圣人借意而喻之,不可著意执泥。夫自子至亥十二宫,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属,始起于子为一阳,终于亥为六阴,其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于德为五常,于人为五脏,其于命也为五行。是故甲子之属乃应之于命,命则一世之事。故甲子纳音象,圣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子丑二位,阴阳始孕,人在胞胎,物藏根,未有涯际;寅卯二位,阴阳渐开,人渐生长,物以拆甲,群葩渐剖,如人将有立身也;辰巳二位,阴阳气盛,物当华秀,如人三十、四十而有立身之地,始有进取之象;午未二位,阴阳彰露,物已成齐,人至五十、六十,富贵贫贱可知,凡百兴衰可见;申酉二位,阴阳肃杀,物已收成,人已龟缩,各得其静矣;戌亥二位,阴阳闭塞,物气归根,人当休息,各有归着。详此十有二位先后,六十甲子可以次第而晓。甲子乙丑何以取象为海中之金?盖气在包藏,有名无形, 犹人之在母腹也;壬寅癸卯绝地存金,气尚柔弱,薄若缯缟,故曰金泊金;庚辰辛巳以金居火土之地,气已发生,金尚在矿,寄形生养之乡,受西方之正色,乃曰白蜡金;甲午乙未则气已成,物质自坚实,混于沙而别于沙,居于火而炼于火,乃曰沙中金也;壬申癸酉气盛物极,当施收敛之功,颖脱锋锐之刃。盖申酉金之正位,干值壬癸,金水淬砺,故取象剑锋而金之功用极矣;至戌亥则金气藏伏,形体已残,锻炼首饰,已成其状,藏之闺阁,无所施为,而金之功用毕,故曰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何以取象桑柘木?盖气居盘屈,形状未伸,居于水地,蚕衰之月,桑柘受气,取其时之生也;庚寅辛卯则气已乘阳,得栽培之势力其为状也,奈居金下,凡金与霜素坚,木居下得其旺,岁寒后凋,取其性之坚也,故曰松柏木;戊辰己巳则气不成量,物已及时,枝叶茂盛,郁然成林,取其木之盛也,故曰大林木;壬午癸未,木至午而死,至未而墓,故杨柳盛夏叶凋,枝干微弱,取其性之柔也,故曰杨柳木;庚申辛酉,五行属金而纳音属木,以相克取之。盖木性辛者,唯石榴木;申酉气归静肃,物渐成实,木居金地,其味成辛,故曰石榴木;观他木至午而死,惟此木至午而旺,取其性之偏也。戊戌己亥,气归藏伏,阴阳闭塞,木气归根,伏乎土中,故曰平地木也。丙子丁丑何以取象涧下水?盖气未通济,高段非水流之所,卑湿乃水就之乡,由地中行,故曰涧下水;甲寅乙卯,气出阳明,水势恃源,东流滔注,其势浸大,故曰大溪水;壬辰癸巳,势极东南,气傍离宫,火明势盛,水得归库,盈科后进,乃曰长流水也;丙午丁未,气当升降,在高明火位,有水沛然作霖,以济火中之水,惟天上乃有,故曰天河水;甲申乙酉,气息安静,子母同位,出而不穷,汲而不竭,乃曰井泉水;壬戌癸亥,天门之地,气归闭塞,水历遍而不趋,势归乎宁谧之位,来之 不穷,纳之不溢,乃曰大海水也。戊子己丑何以取象霹雳火?盖气在一阳,形居水位,水中之火,非神龙则无,故曰霹雳火;丙寅丁卯,气渐发辉,因薪而显,阴阳为治,天地为炉,乃曰炉中火也;甲辰乙巳,气形盛地,势定高冈,传明继晦,子母相承,乃曰覆灯火也;戊午己未,气过阳宫,重离相会,炳灵交光,发辉炎上,乃曰天上火也;丙申丁酉,气息形藏,势力韬光,龟缩兑位,力微体弱,明不及远,乃曰山下火也;甲戌乙亥谓之山头火者,山乃藏形,头乃投光,内明外暗,隐而不显,飞光投乾,归于休息之中,故曰山头火也。庚子辛丑何以取象壁上土?气居闭塞,物尚包藏,掩形遮体,内外不交,故曰壁上土;戊寅己卯,气能成物,功以育物,发乎根,壮乎萼蕊,乃曰城头土也;丙辰丁巳,气以承阳,发生已过,成齐未来,乃曰沙中土也;庚午辛未,气当承形,物以路彰,有形可质,有物可彰,乃曰路傍土也;戊申己酉,气以归息,物当收敛,龟缩退闲,美而无事,乃曰大驿土也;丙戌丁亥,气成物府,事以美圆,阴阳历遍,势得其间,乃曰屋上土也。余见路旁之土播殖百谷,午未之地,其盛夏长养之时乎?大驿之土通达四方,申酉之地,其得朋利亨之理乎?城头之土取堤防之功,五公恃之,立国而卫民也;壁上之土明粉饰之用,臣庶资之,爰居而爰处也;沙中之土,土之最润者也,土润则生,故成齐未来而有用;屋上之土,土之成功者也,成功者静,故止于一定而不迁。盖居五行之中,行负载之令,主养育之权,三才五行皆不可失;处高下而得位,居四季而有功;金得之锋锐雄刚,火得之光明照耀,木得之英华越秀,水得之滥波不泛,土得之稼穑愈丰。聚之不散,必能为山,山者,高也;散之不聚,必能为地,地者,原也。用之无穷,生之罔极,土之功用大矣哉! 五行取象,皆以对待而分阴阳,即始终而明变化。如甲子乙丑对甲午乙未,海中沙中,水土之辨,阴阳之分也;壬寅癸卯对壬申癸酉,金泊剑锋,金木之辨,刚柔之别也;庚辰辛已对庚戌辛亥,白蜡钗钏,乾巽异方,形色各尽也;壬子癸酉对壬午癸未,桑柘杨柳,一曲一柔,形质多别也;庚寅辛卯对庚申辛酉,松柏石榴,一坚一辛,性味迥异也;戊辰己巳对戊戌己亥,大林平地,一盛一衰,巽乾殊方也;戊子己丑对戊午己未,霹雳天上,雷霆挥鞭,日月同照也;丙寅丁卯对丙申丁酉,炉中山下,火盛木焚,金旺火灭也;甲辰乙巳对甲戌乙亥,覆灯山头,含光畏风,投光止艮也;庚子辛丑对庚午辛未,壁上路旁,形分聚散,类别死生也;戊寅己卯对戊申己酉,城头大驿,东南西北,坤艮正位也;丙辰丁巳对丙戌丁亥,沙中屋上,干湿互用,变化始终也。圆看方看,不外旺相死休;因近取远,莫逃金木水火土。以干支而分配五行,论阴阳而大明终始。天成人力相兼,生旺死绝并类。呜呼!六十甲子圣人不过借其象以明其理,而五行性情、材质、形色、功用无不曲尽而造化无余蕴矣。

7,都有哪些古书籍介绍医学方面的

一个本草纲目就够全的了
华佗的《青囊》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
2009年7月21日《痈疽》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痈疽》1、痈疽: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写则不足,疾则气减,留则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馀,血气已调,形气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有远近...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痈疽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痈疽》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大惑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大惑论》1、大惑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披发长跪,俛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歧伯对曰: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大惑论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大惑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岁露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岁露论》1、岁露论: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歧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岁露论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岁露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九针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九针论》1、九针论: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2、九针论: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锺数焉,以针应数也。3、九针论:一者,天也...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九针论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九针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九宫八风》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九宫八风》1、九宫八风:大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2、九宫八风: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3、九宫八风: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九宫八风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九宫八风》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卫气行》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卫气行》1、卫气行: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1。1.藏:原错为“岁”。2、卫气行: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卫气行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卫气行》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刺节真邪》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刺节真邪》1、刺节真邪: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歧伯曰:固有五卫,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卫,余未知其意。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俞,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写有馀不足,相倾移也。2、刺节真邪:黄帝曰:刺卫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歧伯...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刺节真邪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刺节真邪》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论疾诊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论疾诊尺》1、论疾诊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2、论疾诊尺: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3、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柩经 论疾诊尺 分类:医学古籍 | 阅读全文:《论疾诊尺》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2009年7月21日《官能》原文-出自《黄帝内经》之《灵柩经》   《官能》1、官能: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馀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2、官能: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写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
本草纲目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