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仲景六十六味地黄丸
你好, 六十味地黄丸是保健品, 不是药物, 建议你不要相信,
2,张仲景半夏厚朴汤原方是什么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04方剂学13理气剂01行气剂02瓜蒌薤白白酒汤、半夏厚朴汤
00:00 / 01:23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3,肺结节喝什么中药好
碘含片,杜米芬,薄荷等含于口腔内等,也可以选用中成药,如草珊瑚含片,西瓜霜等.
4,张仲景的泽漆汤要吃多久
?一个张仲景调理肺结节的方子泽漆汤,慢性支气管炎、肺癌也有效?中医知识圈 >《养肺治肺 哮喘 痰》阅37转32022.11.06 山东关注肺结节,就是肺里面长了一个小肿块,就像一棵树上,长了蘑菇。如果从医学影像上来看,可以看到肺里面有一团阴影。中医没有各种仪器,不能直观地去窥探身体内部的变化,但是中医有四诊合参呐。哪四诊?望闻问切。由此就能推断出我们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肺结节起初是因为肺里面有一团痰湿,痰湿越聚越多,终于,肺再也受不了了,它就要咳,要把痰湿排出去,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排邪反应。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莫名其妙的咳嗽,于是就开始想尽办法去止咳。最后咳嗽止住了,但痰湿却留在了肺里面。痰湿阻碍气血运行,又会在局部形成瘀血,痰瘀一搅合,结节就出现了。肺结节虽然是现代医学的叫法,但是调理起来,有一张古方却能大显身手。方名叫什么?泽漆汤。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泽漆汤在张仲景的方子里算不上十分出众,甚至有点儿不起眼,但实际上它的功效十分强大,它就像武侠剧里朴实无华的扫地僧一样,不显山不露水,却身怀绝技,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他人于危难之中。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说泽漆汤“治水饮内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张治疗阴实的方,水为阴,痰湿水饮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有形的物质,合起来叫阴实。下面我们把方子写出来:泽漆6克,黄芩6克,半夏10克,人参6克,生姜6克,白前10克,紫参(石见穿——活血)10克,甘草6克,桂枝6克方名叫泽漆汤,我们就从泽漆讲起吧。泽漆这味药,中医说它可以逐水,逐有追逐的意思,可以快速的跑起来,所以和利水、行水比起来,逐水的力量就更迅猛了。痰湿交结在一起,藏在很深的地方,泽漆可以钻进去,再加上它本身就有散结的作用,首当其冲把结节破开,把里面包裹着的痰湿毫不客气地扫出去。泽漆一味药的力量还不够,又找来了半夏,半夏也是化痰能手。紫参,名字里带一个参字,大多数人会把它和人参划到一起,实际上紫参不是参,而是一种活血药,也叫石见穿。泽漆把结节破开,和半夏一起把痰湿排出去,紫参把瘀血消掉,到这里,敌人的堡垒已经被瓦解的差不多了,赶紧把人参派出去,人参大补元气,祛邪的方子为什么还要补呢?一个是因为长时间的疾病困扰往往都会有一个虚的底子。再一个祛邪之药,尤其是一些力量很强的祛邪之药,它进到体内以后其实是会把身体当作战场一样,来回厮杀,所以过后人容易虚,有了人参来补元气,会让整个人不那么虚掉。桂枝温阳散寒,能把体内的阳气升起来,《内经》里面提到“阳化气,阴成形”,阴实就像冰疙瘩,越冻越大,太阳一晒,它就化掉了。生姜在这里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人参也好,桂枝也好,大家不用担心说会补错,补到结节上去,然后越补越大,因为温补温补,既然是补,那一定是用一些温热之药,跟痰湿这种阴邪是不对付的,有点儿“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相反的,如果我们吃一些寒凉的东西,反倒会助纣为虐,助长它的能量。白前可以止咳,如果有咳嗽,它能帮我们止住。白前这味药往小了说是止咳,往大了说是通降肺气。前面提到祛邪之药,会把身体当作战场一样,来回厮杀,多多少少会搅动肺气,导致肺气上冲,会咳得更猛烈,或者说本来没有咳的,反倒咳了起来,所以要加一味“掌控大局”的药物。白前的药性非常温和,另外,它还有祛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降气来把肺里面的痰浊往下排。黄芩苦寒,用在这里防止阴实化热,当越来越多的邪气聚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一股热量,中医叫郁热,打个比方,很多人同时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人会怎么样,会觉得燥热难耐。黄芩就像是早早埋伏好的狙击手,精准打击,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一个方子里,既有寒药,又有温药,难免会有矛盾,把甘草放到汤药里去,从中周旋,可以让大家放下偏见,齐心协力,共克难关。张仲景的泽漆汤除了能调理肺结节,还能调理胸腔积液、慢性支气管炎乃至肺癌等一系列肺系疾病。这张方子,泽漆要先煎30分钟,再入其他药材,煎好以后,可以少量多次服用,到晚上把汤药喝完就可以。善用泽漆汤治疗肺结节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生导师张杰,擅用仲景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症,现将其运用泽漆汤治疗肺结节经验整理如下。肺结节是直径小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本病具有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特点。西医治疗以定期随访为主,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结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焦虑情绪。肺结节属中医“痰核”“肺积”“积聚”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记载:“痞者,闭也,痞必有块,块则有形,总在皮里膜外,其原皆由伤于饮食,脾胃亏损,抑且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食为血,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其认为本病多由气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泽漆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书中记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泽漆汤由泽漆、人参、桂枝、半夏、黄芩、甘草、生姜、白前、紫参组成。张仲景叙述本方证极简,证述虽简,但值得探究,临床上运用得当可大放异彩。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说明脉沉当责之于水饮内停,正气亏虚。张杰根据《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肺结节多由脾肺阳气不足,痰浊瘀血积聚导致,常用泽漆汤加减治疗,屡有应验。某患者,女,58岁,2020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咽痒咳嗽,查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两枚小结节,大小约6.9×5.5毫米、4.9×4.0毫米。舌苔薄黄,舌红,脉沉。西医诊断:肺结节。中医诊断:咳嗽,证属水饮内停,痰瘀积肺。处方:泽漆30克,石见穿20克,紫菀30克,姜半夏20克,黄芩15克,丹参30克,生黄芪30克,桂枝20克,茯苓30克,前胡20克,黑玄参30克,浙贝15克,夏枯草30克,干姜10克,金荞麦15克,猫爪草15克,薏苡仁30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温服。二诊时咳嗽依然,前方加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白前20克。14剂,服法同前。三诊时诸症皆轻,复查胸部CT提示原左肺结节已消失。诉仍有胸闷。处方: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干姜10克,细辛5克,五味子10克,泽漆30克,黄芩15克,姜半夏15克,石见穿20克,紫菀30克,白前20克,红参6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桂枝15克。14剂,服法同前。药后诸症消失。本案患者正气不足,水饮内停,气机逆乱,上迫于肺,故见咽痒咳嗽;痰饮内停,血脉运行受阻成瘀,痰瘀互结,故见有形结节积聚于肺;舌红,舌苔薄黄,脉沉为水饮内停、饮郁化热之征。方中泽漆为君,味辛、苦,微寒,泻肺降气行水,消痰止咳而略具补性;桂枝、干姜通阳温化水气;紫菀、前胡、姜半夏降逆止咳、祛痰化饮;石见穿、丹参活血化瘀、散结消积;生黄芪、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黄芩清肺,除水饮郁生之热;黑玄参、浙贝、夏枯草、金荞麦、猫爪草清热祛瘀、化痰散结。诸药合用,正中病所。
5,李仲景七鞭方
应该是张仲景七鞭方
张仲景七鞭方记载:将貂、鹿、狗、羊、驴、牛、马七种动物鞭肾暴晒49天,配伍刺猬皮及何首乌隔水蒸煮,晒干或烘干,研细口服。可祛腰酸、除夜尿、阳气得补,连服月余,精力旺盛、白发转黑、身体强健、益寿延年。
6,这是什么中药方
此方似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里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加减而成,不过此方君臣佐使并不明确,所以很难推测主要功效。好似调和营卫,又治疗太阴脾寒的。。。。。。望各位同仁指教。。。。。。。。。。。这不是一个古典方,但是是用的仲景法,一般来说用于往来寒热,喜呕的病。
7,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8,张仲景百病秘方
治疗请注意:一是少用西药(包括封闭针),多是含有激素的止痛药,副作用较大,用多了,会得骨质疏松症;2是不要把治疗的希望寄托在理疗(按摩,针灸,拔火罐等)上,这些个方法不治病,是暂时的缓解疼痛,但过一段时会加重病情,最终是多花钱不起任何作用;3是任何时候不要动手术,一动人就报废了,因为并发症多,后遗症多,易复发,一亘复发,此病将不治;.建议治疗可以选择纯中药,平时注意日常护理,饮食方面注意,建议使用纯中草药治疗。配合治疗是可以康复,有需要咨询的请加Q522754883. 真正治疗有效的方子 都是 秘方,,谁也不会告诉你的。。告诉你的 肯定是大路方子,,治不治病就不敢说了。。。
9,汤头是什么意思
就是“汤头歌”吧!是记忆方剂时使用的方法。(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诗中包括方名和药物组成,有的还包涵功用或主治或本方的特性)汤头揭秘 汤头,在中医学上也称为方剂,是多种中药的有机组合,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人体内在的平衡失调。 我们知道,每一种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平衡破坏都是多方面、多环节的,比如说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既能造成人体汗孔开合障碍,又会导致血脉收缩、鼻窍闭塞、肺气不宣等病理变化,我们在对药物进行配伍组成汤头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这些病理变化的主次轻重,并在汤头中加以体现,这样才能在疾病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到了汤头的组成原则,其中说“主病之药为君,佐君之药为臣,应臣之药为使”,这个原则在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完善下,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君、臣、佐、使在汤头中到底是什么含义。 君药。在一个方子中,君药往往体现在剂量最大上,李东垣就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药剂量最大,其意义在于能使君药的药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至于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和牵制,就这就好比做菜,主料和副料之间的分量关系一定不能颠倒,这样才能保证主料的色、香、味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臣药。臣是君的辅佐,所以臣药也就是对君药能起到辅助作用的药物。在这里“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辅助和加强君药对疾病的主要环节起到治疗作用,二是对疾病的次要环节或兼证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佐药有三个含义。一是佐助,就是配合君药和臣药,加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二是佐制,就是消除君药、臣药的毒性,或者是制约君药、臣药的峻烈之性。三是反佐。我们在临床上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寒证,但是当我们使用热药进行治疗时,病人却会对药物产生格拒反应。这是因为病邪深重,它盘踞在人体脏腑之中,当它发现进入体内的药物是针对它而来,就会产生一种抵抗,以抵制对证的药物顺利进入体内。对这样的病症,我们就需要对药物的性能进行一些伪装,使它表面上具有一种和疾病性质相类似的特性,从而迷惑病邪,使药物能顺利进入到体内,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这种方法,在中医上就称为“反佐”。比如说,疾病的性质是寒证,本来应该用热药进行治疗,但如果寒邪较重,它就会对热药产生格拒,使热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反佐”的方法(如在大量热药中加入少量的寒凉药)来进行治疗。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的下利(大便泻泄)主要是寒邪损伤肾中所藏的元阳而造成的一种疾病,所以张仲景用白通汤来治疗,其中干姜、附子可以温补元阳,葱白可以驱除寒邪,是治疗少阴病下利的对证方剂。但有些人服用白通汤后反而会出现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躁等症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寒邪较重或人体元阳损伤严重而出现了“格拒”现象,对待这类病人,张仲景提出了用“白通加猪胆汁汤”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就是在白通汤温阳散寒的基础上,加入了猪胆汁一味寒凉药物,加入猪胆汁后,整个方子就具有了一种寒凉的假象,而盘踞在体内的寒邪受到这个寒凉假象的迷惑,就不会对进入体内的热药产生排斥和抵制,这就能有效消除病邪对药物的格拒现象,使白通汤的温阳散寒功效得以顺利实现,这就是反佐方法的具体运用。 使药。使药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引经,二是调和。中药具有归经的特性,也就是不同的药物可以对不同的经络或脏腑产生特殊的治疗作用,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根据中药归经的特性,选择某些归经作用比较突出的药物来引导其他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病变经络和脏腑,这在中医上就称为“引经”。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头痛,太阳穴头痛属少阳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少阳经有突出作用的柴胡作引经药;巅顶头痛属厥阴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厥阴经有突出作用的吴茱萸作引经药;后脑勺疼痛,牵连颈项部的属于太阳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加入对太阳经有突出作用的羌活作引经药;前额头痛属阳明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作引经药;头痛牵连齿颊部的,属少阴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少阴经有突出作用的细辛作引经药;头痛而伴有腹泻的,属太阴经,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太阴经有突出作用的苍术作引经药;等等。通过这些引经药的引导作用,往往能增强药物对病变经络和脏腑的作用效果,而这些引经药物,在整个方剂中就是使药。 使药的另一个含义是调和诸药,“调和”也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调和药性,二是调和药味。调和药性的作用在于使各种药物的不同特性能够得到协调和统一,使各种药物能够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在治疗中发挥每一味药物的最大功效。调和作用在“汤头”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可以把疾病看作是侵入人体的敌人,而“汤头”就是我们派去消灭敌人的军队,组成“汤头”的各种药物就是士兵,我们想要军队有很好的战斗力,首先就要保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合作,所以调和药性对一个药方来说,是保证整个药方能发挥最大疗效的基础。调和药味又是什么意思呢?凡是喝过中药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中药很苦、很难喝,所以有句话叫“良药苦口”,但苦味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病人不愿意喝、引起胃的恶心呕吐反应等。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药方进行矫味,利用一些有甜味的药物来降低中药的苦味,从而减少苦味对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中药中,有一味药物既可调和药性又有调和药味的作用,那就是甘草。甘草有个别名叫“国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甘草“能调和诸药之性,故称国老”,因为味甜,所以称“甘草”。甘草的这个特性,往往被用作为一个方剂的使药。我们可以看看历代的方剂,甘草的使用频率无疑是最高的。
上一篇:中药材熬制秘方,中草药的熬制方法
下一篇:秘方中药美白面霜,美白皮肤的中药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