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草药的熬制方法
首先把锅盖打开
然后把中草药放进去
接着把盖子盖上
最后煮
一锅中草药就熬好拉
嘿嘿`
2,中草药熬制方法
一般按开方的中医的医嘱来熬,通常是三次,然后混匀,放水过药面一指节,用专门的药罐。
想了解更多的中医养生知识,可以去看看。你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http://zhongyi.goocao.com
3,中药的熬制方法
浅见 首将药浸泡20-30分 再先武后文火30分即可先大火让水迅速升温,再以文火熬制均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增强其疗效。
4,告诉我中药的熬法啊
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以缩短煎煮时间,但切不可用开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受热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最佳煎煮器当然还是传统的瓦罐、沙锅,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这些活跃性强的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2次药液混合,分2次服用。这是治疗胃脏 疾病的药物。文火(慢火)煎药 ,分成两次服用就可以。先将中药浸润,再把中药倒入药罐,水是超过药面一个手指节,先大火煎开,再用中火煎半个小时就可以了
除非医生有特殊要求,一般都是这样的程序先用温水泡半个小时。
用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20分钟,滤出第一道;
再加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20分钟后,这是第二道的汤药。
再把滤出第一道的汤药倒入锅内,二道的汤药在一起搅拌匀后,再煮5分钟,滤出用玻璃杯子封闭好,喝时加热,如果煮药的容器大的话。建议你二付药一起煮,又节约时间,又节约能源。
5,中药熬制方法
你好!铝锅,铁锅肯定是不行的,建议用砂锅,不锈钢锅熬药。熬药之前先将药侵泡1-2个小时,便于药性的释出。一般药熬制3道,每道15分钟即可。水量不可太多浓一点有助于减少脾胃的负担,建议饭后2小时服用。中药的熬制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6,中药的熬制方法
中药的熬制方法,要把药效发挥的最好,应该注意: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中药的熬制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先泡1小时,加水没过药面,武火熬开后转小火保持沸腾即可,熬15—20分钟倒出。再在砂锅里添热水,开锅后熬15分钟,把药汤倒出后两次的药汤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分两次温服。保证每一次服药在150毫升—200毫升即可。也就是说两次煎的药加起来药汤在300—400毫升就可以,不能太稀了。先泡半小时,熬开后转小火,熬20分钟倒出,在添水,熬15分钟把药汤倒出后,两次的药汤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中药,补的中药要慢慢熬时间长,治疗感冒的药,只要熬开30分钟就可以了!
7,中草药的熬制方法
. 在家熬得比较好,因为每种药的熬制程序不同。 . 比如,有挥发性的,一般第一次熬10分钟就可以了倒出了,后面分别为30min 45min不等,3次熬煎后的药水混合在一起,分成3次喝。 . 一些比较难熬的药,甲壳之类的,要先煎,然后放入其它药材。 . 一般中药需要熬前泡30min-1h,主要是其中的一些 草 类药材需要泡,其他药材可以酌情考虑,有些不泡也可以的。. 不能用铁锅,最好是铜的,紫砂,陶瓷,自己熬可以买紫砂(这个会残留上一次的药效,陶瓷的比较好,但是紫砂透气,而且制作成本低),陶瓷,有炉子的用炉子,没有炉子的,现在也有用电的。 批量熬一般是用铜锅。. 批量熬制也不错,自己熬挺费时的,医院一般熬好的药还是比较卫生的,一袋一袋吃起来也方便,夏天,不吃的时候放在凉水里 也不会坏,喝之前可以热一下先。 . 就是批量熬的药一般没有自己熬得浓,有些药还是挺贵的,自己熬的时候可以加上第4煎 煎好的水用来泡明天的药。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上一篇:祛斑美白的中药秘方,求祛斑美白中药偏方
下一篇:道医中药秘方,10岁的孩子嘴里老是含口水不咽是什么问题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