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请问图中的中药是半夏吗2,什么是半夏3,谁能告诉我中药白芷与姜半夏的图片谢谢4,半夏有那些品种5,半夏是什么东东阿6,半夏长什么样子7,姜半夏的介绍请问图中的中药是半夏吗兄弟,图呢???看了发给jamxin_chan……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图中的中药是半夏吗
看了发给jamxin_chan 的图片,的确是半夏。
2,什么是半夏
【异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 半夏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农药介绍》)。
【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半夏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3,谁能告诉我中药白芷与姜半夏的图片谢谢
名称:
类别:解表药
拼音:BAI ZHI
拉丁: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别名:香白芷、川白芷、杭白芷、禹白芷
药用部位:根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浙江、河南
采收加工: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大肠、肺经
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禁忌:气虚血热、阴虚阳亢者禁服。
名称:半夏
类别:化痰止咳平喘药
拼音:BAN XIA
拉丁:Rhizoma Pinelliae
别名:地文、水玉、羊眼半夏、地珠半夏、珠半夏、天落星、无心菜根、地巴豆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湖北、江苏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脾、胃、肺经;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水或酒、醋调敷。
禁忌: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出血症及燥痰者禁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这个是白芷的干药材
白芷的全草
白芷的饮片
半夏的生药
半夏全草
半夏饮片-清半夏
姜半夏
4,半夏有那些品种
半夏 有生半夏、多作外用,用辅料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清半夏: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姜半夏:每100kg半夏,加生姜25kg,白矾12.5kg。法半夏: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半夏的毒性主要是对眼、咽喉、胃肠等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半夏块茎所含尿黑酸及其苷刺激舌根,有强烈涩味,3,4-二羟基苯甲醛有强烈的辛辣味。1、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生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石灰制半夏,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2、清半夏:长于化痰。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3、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4、半夏曲:长于消食化痰。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化湿健脾,消食止泻。扩展资料:中药半夏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半夏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痰湿内阻、胸脘痞闷者,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半夏用于痰多咳嗽: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浆,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治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半夏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半夏用于瘿瘤瘰疬、疮疡肿痛、梅核气等:治瘿瘤瘰疬痰核,与海藻、昆布、贝母等配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半夏曲 百度百科——清半夏 百度百科——姜半夏 百度百科——生半夏半夏 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生半夏有毒,多作外用,用辅料制后,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姜半夏可增强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燥湿化痰,多用于中成药中。但这个似乎不是品种。
5,半夏 是什么东东阿
半夏 是什么东东阿?
有一首歌曲《半夏》魏晨唱的。
中文名:半夏
英文名称: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拉丁文名:rhizoma pinelliae, tuber pinelliae
植物学名: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当于块茎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刺激肠道产生腹泻有关;注射20g/kg块茎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济失调,死亡。
重要:治疗半夏中毒
用生姜捣汁服下,其毒解
【内容介绍】:
半夏 (《本经》)
【异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农药介绍》)。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
参见掌叶半夏条。
参考答案http://baike.baidu.com/view/29171.html?wtp=tt
6,半夏长什么样子
一颗颗像黄豆那么大果实.颜色有点黑.好难介绍啊,你该不会是想去山上自己采吧?中文名:半夏
英文名称: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拉丁文名:rhizoma pinelliae, tuber pinelliae
植物学名: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当于块茎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刺激肠道产生腹泻有关;注射20g/kg块茎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济失调,死亡。
【内容介绍】:
半夏 (《本经》)
【异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农药介绍》)。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
参见掌叶半夏条。
【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羟基苯甲醛,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炮制】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
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
捞出,阴干。
7,姜半夏的介绍
姜半夏为常见中药材,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半夏是带有毒性的一味中药材,性味辛温,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姜半夏的β-谷甾醇和琥珀酸的薄层层析结果呈阳性,鸟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04mg/g。功能为降逆止呕。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扩展资料:中药姜半夏的功效1、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2、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3、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半夏姜半夏为常见中药材,是半夏的炮制加工品。半夏是带有毒性的一味中药材,性味辛温,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姜半夏的β-谷甾醇和琥珀酸的薄层层析结果呈阳性,鸟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04mg/g。功能为降逆止呕。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扩展资料:姜半夏的价值1、治疗哮喘、镇咳、治疗矽肺半夏药材最主要药效之一是镇咳、祛痰作用,在治疗矽肺方面,姜半夏有较强疗效。且在治疗哮喘方面,半夏也有独特作用,可提高哮喘病人一秒钟用力呼气量,改善病症,且服用安全、耐受性强。2、止呕作用半夏炮制品被认为止呕之圣药,在《伤寒论》中就有治疗“气逆欲呕”之说。半夏的止呕作用与中枢抑制有关。半夏对于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副作用也应有一定缓解作用,可有效缓解联合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进食量下降等化疗征候。3、对神经系统作用半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抑郁症、脑梗塞、年龄相关性脑功能障碍等都有一定疗效。在治疗脑梗塞方面,有证据证明,半夏有确切疗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半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姜半夏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与主治: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用途:供配方或遵医嘱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半夏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毒品类中药,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仅在半夏项下收载氨基酸的定性鉴别,未见有关姜半夏的质量标准报道。 以β-谷甾醇、琥珀酸和鸟苷为指标,采用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收集的姜半夏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姜半夏的质量标准,以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求采纳功效与作用:降低血压,抗肿瘤,防癌治癌,镇咳和化痰,有利于我们的呼吸系统,抗血凝,有利于我们的循环系统。1姜半夏也是半夏中的一种类型,简单的解释就是把半夏,泡起来当味道有麻辣的感觉后,再拿生姜切成片熬汤,加上半夏和白矾一起煮,取出来后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成片晾干即可。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常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等症状,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贮藏时要注意: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蛀掉。2半夏由于没有经过炮制 毒性较大 性味与归经 辛,温,有毒。入脾、胃经。功用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姜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1. 用于痰多咳嗽。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扩展资料:姜半夏是带有毒性的一味中药材,性味辛温,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经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姜半夏的β-谷甾醇和琥珀酸的薄层层析结果呈阳性,鸟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004mg/g。功能为降逆止呕。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半夏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养生须知:姜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