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诗经里的草木名称2,诗经中涉及哪些草药3,诗经南风芣苡4,诗经中含有花草的诗句5,关于药的诗句诗经6,诗经蒹瘕原文7,诗经王风采葛诗经里的草木名称卷耳,木瓜,芍药,四蓷,车前草。姜,汀兰,茝,芍,蕙,艾,蒹葭,荑,榛……
本文目录一览
1,诗经里的草木名称
姜,汀兰,茝,芍,蕙,艾,蒹葭,荑,榛,知道的就这些,
2,诗经中涉及哪些草药
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7200余行,内容多反映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书提到的动植物338种,其中植物178种,动物160种,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芳草、野菜及野生草木。曾有说,《诗经》中有药用植物100种、80种或50种,把它作为药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旁证。但细看诗文,只有其名,未言药用。
3,诗经 南风 芣苡
亲爱的,你一天好认真哦~
我这几天完全是处于不安定状态~
学习都没浪个上心~这是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时合唱的歌,再现了她们采集劳作的过程。首章写开始采;第二章写采的方式;第三章写满载而归。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苡时的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况描写出来了。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清代方玉润说得好: “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
4,诗经中含有花草的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采采卷耳,不盈倾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摽有梅》biào,梅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静女》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5,关于药的诗句诗经
醒世胡秉言忠言难劝该死鬼,良药难医命绝人。作恶再来行善事,瞒人无法瞒住神。1、《集药名次韵》 洪皓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2、《药名》 冯梦龙农夫月落出耕田,行到溪头无渡船。就在溪边眠一觉,蓑衣箬笠护头边。3、《满庭芳》 辛弃疾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4、《桂枝儿》 冯梦龙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6,诗经蒹瘕原文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qī qī)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d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原文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朔回从之, 道阻且长
朔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白露未浠(日旁)
所谓伊人, 在水之汨 (右为眉)
朔回从之, 道阻且蛴(足旁)
朔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一湿(右为矣)
朔回从之, 道阻且右
朔游从之, 宛在水中址(水旁)
译文
蒹葭苍苍(苇叶长又长)
白露为霜(露水凝成霜)
所谓伊人(我说的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水的那一方)
朔回从之(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长(道路又险又长)
朔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央(她好像就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苇叶长又长)
白露未浠(日旁) (露水还没干)
所谓伊人(我说的那个人)
在水之汨 (右为眉)(在河的那一岸)
朔回从之 (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蛴(足旁) (道路又险又高)
朔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坻(她好像就在水里的小山上)
蒹葭采采(苇叶长又长)
白露未已(露水还没干)
所谓伊人(我说的那个人)
在水一湿(右为矣) )(在河的那一边)
朔回从之(逆水去找她)
道阻且右(道路又险又高)
朔游从之(顺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址(水旁)(她好像就在水里的小洲上)
7,诗经王风采葛
原文: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本诗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原文彼采葛兮,①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彼采萧兮,②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③彼采艾兮,④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译文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那个采蒿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秋季长啊。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注释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三月:指三个月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三岁:指三年.艾:植物名。【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赏析《采葛》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强烈感。诗仍然主要是重叠的复沓形式,“采葛”、“采萧”、“采艾“都是劳动的生活,但思念的情感的却一层比一层更深,从“三月”到“三秋”、“三岁”。夸张却不失真,非如此说,不足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