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药材> 蒸煮中草药,中药 怎样 蒸

蒸煮中草药,中药 怎样 蒸

本文目录一览1,中药怎样蒸2,什么中草药可以和米饭一起蒸3,中草药怎么煮4,蒸煮中药的方法5,中药制作过程中的高温蒸煮的具体步骤是什么6,中药怎么煮蒸7,如何熬中草药才能达到最佳药效8,中草药怎么熬9,如何煮中药1,中药怎样蒸有些中药就……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 怎样 蒸

有些中药 就是经过蒸的。。如 ::红参。何首乌。。
有隔水蒸和不隔水蒸两种。

蒸煮中草药

2,什么中草药可以和米饭一起蒸

百合味甘,微寒,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而百合煮粥是最常用的“抗燥”良方。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400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 玉竹又名葳蕤,味甘微寒,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因本品补而不腻,养阴而不敛邪,因此,秋燥者合并感冒时,用玉竹效果较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斛味甘,微寒,能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退翳,对秋燥伴有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者尤为适宜。可取石斛(6-12克)与菊花适量同煎代茶饮,有较好的明目润燥功效。因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将石斛先煎30分钟,再放入菊花同煎5-10分钟。另因本品有敛邪的作用,故感冒初起者忌服,且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和呼吸,因此切勿擅自加量。 二冬即天门冬和麦门冬,在抗燥药膳中,通便润肠的效果显著。

蒸煮中草药

3,中草药怎么煮

中药一般要先放水,根据草药的量以淹住为好。大火烧开后转成小火,慢慢把水熬的只剩小半碗既可。倒出第一次后,再次放入同量的凉水,如同第一次一样煎熬。然后把两次的药水温和后分成两到三次饮用。

蒸煮中草药

4,蒸煮中药的方法

蒸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其中不加辅料者为清蒸,加辅料者为加辅料蒸。直接利用流通蒸汽蒸煮称为“直接蒸法”,药物在密闭条件下隔水蒸者称“间接蒸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清蒸)装入蒸制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或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称为蒸法。目的1.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如地黄生品性寒,清热凉血,蒸制后使药性转温,功能由清变补。2.减少副作用。如大黄生用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胃气,酒蒸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黄精生品刺激咽喉,蒸后消除其副作用。3.保存药效,利于贮存。如桑螵蛸生品经蒸后杀死虫卵,便于贮存。黄芩蒸后破坏酶类,保存甙类有效成分。4.便于软化切片。如木瓜、天麻、玄参等药物或质地坚硬,或含糖类较多,若用水浸润则水分不易渗入,久泡则损失有效成分。采用蒸后切片的方法软化效果好,效率较高,饮片外表美观,容易干燥。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涤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一2小时,以加速蒸的效果。用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不同,短者1一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要求反复蒸制(如九蒸九晒)。

5,中药制作过程中的高温蒸煮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看见过蒸馒头吧,就是找几个蒸笼,将药物放在里面蒸上数个小时。炮制何首乌就是如此,一般情况下需要5至6个小时才能将药蒸透。知道方法,操作起来也简单,先以武火将水煮开,将药物以容器盛装或直接置蒸笼上,加盖以文火蒸透即可。期间注意添加热水,以防将锅烧干了。

6,中药怎么煮蒸

有的中药可以,比如阿胶,这样的服用方法叫烊化.大多数草药是用水煮比较好,有效成分发挥的更好.
清水洗下,最好放在砂锅煮,陶瓷业可以,切记不能用铁锅,铝锅,铜锅等煮。可以用不锈钢的煮要清洗的,因为药房的药有灰尘啊什么的,清水过滤下就好了。我们老师讲的,当然你不在意那些灰的话就不要洗
中药怎么煮,煮是煮汤剂, 蒸,是蒸中药, 有些中药蒸后制丸或制散、制丹等。
把药放入沙锅内浸泡半小时再用中火煮像你的这些药大概只用煮15分钟就OK啦服药最好的时间在早上的9点至10点下午的3点至4点

7,如何熬中草药才能达到最佳药效

熬中药的讲究 中医中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面对大包小包的中草药,不知如何煎服为好。现就此谈一些煎服中药的知识。 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 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8,中草药怎么熬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3汁,早、中、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前服为宜。
因中药一般干的较多,有的是植物的根所以都是很干燥的。所以熬中药时不能放入水后马上就烈火熬开。而是应先把中草药放入锅后再放入水泡上20分钟左右。再慢火熬开。这样才能熬出质量来。至于水,第一次一般多一点,上面说了药物干会吸水。第二次放的水自然得少一点。我们一般是让人家熬二遍,反正总比白开水好吧。用水量和第二次一样的。
中药煎煮具体方法:             1、先用冷水(高出药面少许)充分浸泡20~30分钟,目的是使药物完全渗透,煎煮时便于药物有效成份溶解。2、煎药前,水不足时需再加水,以水高出药面3--4厘米为易。3、大火煮开后,再慢火(小火)使药液保持较小沸腾即可。从煮开后算起,时间约20分钟。4、以上为头煎,倒出煎好的药液,再加冷水(等砂锅稍冷却后再加水,这样砂锅不易破裂。)量比头煎时稍少,大火煮开,再小火煮约15分钟即可。些为二煎。5、头煎、二煎药液合起来(约300~500毫升),分数次温服。
熬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熬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熬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熬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熬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熬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只煎两次。主要是看你服用中药是治疗什么病,如果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肠道病等,饭前服,药性易下达,易被吸 收,疗效就好。 病位在上,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病症,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可使药性上引; 毒性较大的药,饭后服,可免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寒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疗大热病等;热性药剂凉后服。如治真寒假热病,效果好。 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凉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在温服,能益气、增补。凡伤风感冒、解表驱寒的药,应趁热大口服下,促使发汗。药性强烈的小剂量汤药,应一次服完。应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 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凡咽喉病、呕吐病、宜多次频服,缓缓饮用,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使其见效快。凡滋补药剂,宜早晨空腹服饮,便于充分吸收。安眠镇静药,宜睡前服。注意:积滞、胸部病患者,药后仰卧为好;头、脑、耳 、眼患病者,药后去枕卧好;左右两肋病者,服后左右侧卧。驱虫药,睡前服一次,次日晨,空腹再服一次,肠道内虫更易被杀伤,以便排出体外。

9,如何煮中药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要想效果好,最好是用眼药水点眼配合.除非你那个不是炎症,因为有些所谓的炎症其实是医生找不到原因乱扣的.抗菌素杀菌这个西医是特长,是特效的.其它的就看楼上说的吧.很简单.
1、冷水浸泡: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30分钟至60分钟。2、煎药用水量:加水过多则药汁浓度过低、药液太多,影响疗效;加水过少,不仅药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还容易煎焦。一般中药煎煮用水量以浸过药物3~4厘米为宜。但还要视药量大小、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药时间的长短来适当增减。3、煎煮火候:前人将火候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采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缓煎两种方法。一般来说,治疗伤风感昌的解表药以及清热药、芳香药,因煎煮时间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补药,因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缓煎。武火使水份蒸发快,并且又易使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采用先武后文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4、煎药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情况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可分三种煎药时间:①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头煎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二煮沸后5分钟左右。②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煮30~60分钟,二煎沸后20~30分钟。③一般药物:头煎从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5、煎中药前“三忌”:①忌用霉变中药:中药最易霉变,其原因除药物本身含糖类物质较多外,或因制药时间已久,或因运输过程中破损,或因保管不善。如发现有霉点、霉灰,应停止使用,以防中毒。据资料表明,霉变的中药,有致癌的黄曲霉素。②忌用铁器煎煮:煎煮中药用陶瓷罐为宜,铜、铝制品其次,切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能稳定,在水煎药物时复杂的化学反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或分解。而铁器极易同中草药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起反应(如大黄、首乌等),以致改变药性,使药物失效或起反作用。③忌用开水煎中药:植物性中药的有效成分,均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如用开水煎煮,容易使其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凝固,使得植物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药物的有效成分也因凝固而不易释放,无法充分发挥其药效。煎中药前,应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这样在煎煮时,细胞才会随水温逐步升高,而慢慢膨胀破裂,使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逐渐分解溶入水中,不会阻滞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6、中药汤剂不宜过夜服用。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吃,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