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灵芝> 农广天地灵芝,我时常在树上大多是皮树 与 椿树 上 看到很多貌似灵芝的东西

农广天地灵芝,我时常在树上大多是皮树 与 椿树 上 看到很多貌似灵芝的东西

我时常在树上大多是皮树与椿树上看到很多貌似灵芝的东西那是树舌灵芝的多~~~有很好的药效,你去搜索一下就知道了你好,朋友,不是的。野生的灵芝古人称为无根。因为野生灵芝是吸取天地日月山川精华而生的。其实灵芝还是有根的,古人意思是不靠某个……

1,我时常在树上大多是皮树 与 椿树 上 看到很多貌似灵芝的东西

那是树舌灵芝的多~~~有很好的药效,你去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你好,朋友,不是的。野生的灵芝古人称为无根。因为野生灵芝是吸取天地日月山川精华而生的。其实灵芝还是有根的,古人意思是不靠某个局部的小环境的,而是靠上天精华的给予而生。 所以一般椿树根下肯定无灵芝的,不要去无故伤害椿树哦。 再会。

农广天地灵芝

2,灵芝有什么功效该如何服用请详解谢谢

补气安神的灵芝仙草有哪几种?有哪些功效?如何使用呢? 00:00 / 01:07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农广天地灵芝

3,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如何解释

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结合上下文这句话是在强调农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释义:农业(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天地生产(作物)以解决百姓们的穿衣和吃饭问题。
农助天地以生衣食者结合上下文这句话是在强调农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释义:农业(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天地生产(作物)以解决百姓们的穿衣和吃饭问题。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在天地间农耕用来是用来帮助穿衣吃饭的人生存。

农广天地灵芝

4,农村山上的灵芝很多你知道该怎样区分真假灵芝吗

农村山上的灵芝很多,你知道该怎样区分真假灵芝吗?灵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又称三休、芝、,苬. 它是紫芝科或紫芝科的全部植物。最早见于《神农本草》,记载有红、黑、绿、白、黄、紫六种之,为上品。然而,根据现代文献和标本,原始植物大多是紫芝和紫芝。每年秋季成熟时收获子实体。晒干后可入药。性质平,味甘,具有益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乏力、咳嗽、哮喘、失眠、消化不良。市场上有整株有茎树舌的植物冒充灵芝,使用时应注意鉴别。又称木器,外观为半圆形或肾形,菌盖为软木,有柄,高宽约17厘米,柄侧,形状长,菌盖和菌柄有黑色皮壳,表面有漆膜光泽,有环形边缘和放射状皱纹;木耳锈褐色,木耳管坚硬,颜色相同;管口为圆形,颜色与真菌管相似。孢子棕色,卵形,内壁有明显的小疣;气微香,口苦。赤芝的外观和形状与紫芝相似,但蘑菇帽为黄色至红棕色,蘑菇柄为紫棕色,蘑菇肉近白色至浅棕色,蘑菇管口早期为白色,后期变为棕色。野生灵芝的鉴别:野生灵芝经日晒雨淋,吸收日月、天地精华的灵气,往往要色泽鲜艳很多,有一种自然光泽。野生灵芝的味道是苦的,而且很苦,一般来说,越苦其功效就越显著。外观呈半圆形,近扇形或不规则,盖子为木质,表面锈褐色、脏黄色或土黄色,无油漆状光泽,高宽约15厘米,有密集的同心环槽和圆环,边缘圆钝,果肉厚棕色至深棕色,茎短而粗,侧边,与盖子颜色相同;毒气的气味很淡,嘴巴尝起来无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灵芝含有具有生理活性的三萜化合物,能直接毒害肿瘤细胞,间接抑制肿瘤生长,具有镇痛、缺氧、抗乙型肝炎病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虽然与真同科植物的柄树假舌,但真正的灵芝并没有各种功效,误用假药不仅不能起到医疗保健作用,而且会延误治疗,甚至出现不良反应,使用时要区分真假,特别提示不要在路边或农贸市场购买,以防误购假药,上当受骗。

5,如何分辨灵芝真假图片

野生灵芝经日晒雨淋,吸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色泽上往往要鲜艳很多,一种自然的光泽!有一种做法是一些厂商将一些灵芝的灵芝孢子粉经过提取后,再拿来出售,其实这些灵芝的最有效成分之一已经被利用过了,甚至,灵芝销售商,为使其销售的灵芝色泽好看,往往将灵芝放入锅内蒸煮,经蒸煮后的灵芝,表面光亮,色泽鲜明,殊不知,灵芝中的有效成分已流失到水中被倒掉,这样就造成了灵芝的功效大大减少。令人恶心的做法是有些人会给灵芝表层加上防腐剂,用来保证灵芝长期不坏,一般超市药店你看到的你会貌似看上去像真的一样!不得不感叹科技的发达!

6,请问什么是神

世界上没有神,只是一些人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而已!
shénㄕㄣˊ ◎ 迷信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仙。~怪。~主。~社。~农。~甫。~权。鬼使~差。 ◎ 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秘。~奇。~异。~话。~机妙算。 ◎ 不平凡的,特别高超的:~勇。~医。~通。~圣。~速。 ◎ 心思,心力,注意力:劳~。凝~。~魂颠倒。 ◎ 表情:~色。~采。~姿。~志。 ◎ 精神:~清气爽。
沒有神

7,皇帝成长计划2丹药配方是什么

皇帝成长计划2益寿延年丹配方:不化神冰、鲸王凝脂、高僧舍利、龙蜒麝香、织火金蟾、玉面首鸟、五彩雪莲。天地长寿丹配方:五彩雪莲、玉面首鸟、五彩雪莲、高僧舍利、透光灵芝、千年參王、鲸王凝脂。蕴毒药配方:千年參王、鲸王凝脂、高僧舍利、五彩雪莲、透光灵芝、织火金蟾、不化神冰。在皇帝成长计划2中,炼制丹药可以帮助玩家延长寿命、给妃子治病、毒杀大臣,还有很多不可描述的功效,是游戏进阶不可缺少的一环。皇帝成长计划2丹药配方:1、益寿延年丹配方:不化神冰、鲸王凝脂、高僧舍利、龙蜒麝香、织火金蟾、玉面首鸟、五彩雪莲。2、天地长寿丹配方:五彩雪莲、玉面首鸟、五彩雪莲、高僧舍利、透光灵芝、千年參王、鲸王凝脂。3、丰胸木瓜丸配方:透光灵芝、玉面首鸟、五彩雪莲、织火金蟾、不化神冰、鲸王凝脂、千年參王。4、蕴毒药配方:千年參王、鲸王凝脂、高僧舍利、五彩雪莲、透光灵芝、织火金蟾、不化神冰。5、安胎丸配方:透光灵芝、玉面首鸟、五彩雪莲、织火金蟾、不化神冰、千年參王、千年參王。6、易容方配方:透光灵芝、织火金蟾、透光灵芝、织火金蟾、高僧舍利、鲸王凝脂、玉面首鸟。7、滑胎药配方:龙蜒麝香、玉面首鸟、龙蜒麝香、千年參王、龙蜒麝香、织火金蟾、龙蜒麝香。8、九转迷混香配方:高僧舍利、鲸王凝脂、千年參王、龙蜒麝香、不化神冰、不化神冰。9、冰糖雪梨配方:不化神冰*7个。10、速孕汤配方:玉面乌首、高僧舍利、龙涎麝香、五彩雪莲、炽火金蟾、鲸王凝脂、鲸王凝脂。

8,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作为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一个典型的形态,保留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样本,与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天人对抗状态的思想观点形成鲜明对比。人类要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可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中寻找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这一思想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生命本质统一,人类与自己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的基础之上。这种古代整体论的哲学,在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儒、道、释中都有充分的表达与论证。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说,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为宗,释家以“法界缘起”“无碍”为旨,都是把天地万物人类看作一个整体的。这种中国古代的整体论哲学通常被概括为“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乃是包括儒道文化在内,并以其为基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最高境界。”是比较原始和朴素的思维方式。它以直接的生存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流变的自然节律和生物共同体的有机秩序的体悟,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把先于人类产生的天地万物不仅当成可资利用的生活资源,也当成一体相关的生命根源。 中国传统的宇宙生成论肯定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把人类看作与万物相互依存、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地生存之物。人与天地万物共处一张网络联系之中,即老子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各种生命之线织成一张“天网”,人类是其中的一根网线,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都是其中的网线。而且,原野、山川、江河、海洋、土壤、空气这些生命存在的环境,也是“天网”的组成部分。这与现代生态学所证实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都不能脱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生物圈理论在精神实质上一致。 与中国哲学传统的旨趣不同,西方近代哲学家“通过把人确立为外在于自然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主体,而把自然确立为只具有广延性的客体,建立起主体与客体分裂对抗的二元论。人成为处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中心,具有统治和支配一切自然存在物的权力,而自然存在物的意义则只是满足人类的福利,只是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控制的对象。”(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把自然界理解为相对于人类的自然界,因此不惜把自然界当成只是满足人类欲望的一种肆意摆弄的工具。结果,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下,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提出了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要求。 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潮中的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和生态女性主义等,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自然观有很大的一致性。但是,“西方生态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想,主要建立在对工业文明的生产技术方式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负面价值的反思之上,建立在以生态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尽管它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规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人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的一体性联系,但是它完全继承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单纯以理性的分析整合为据,缺乏一种具体真切的经验感受和生命统一的悟性体验,不能不带有主客二分的痕迹。”(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仅仅从科学理性层面出发,还不能够完整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而必须同时站在现实的感知经验、科学理性和哲学、宗教层面上,才能较好地把握这种关系。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在认识论上重形象思维和直觉体悟的偏向恰好能补西方哲学思维之颇。据王树人研究表明,万物的具体形象和变化之秀可以构成一种有机的宇宙整体流变之象,这种象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正是对外物的内在真实和宇宙整体本来面目的一种体验。”所以,形象思维常常和整体认识相关联,一切形象的表现都带有整体的特征,直觉思维往往以整体的直观把握为前提,形象思维中常常渗透直觉体悟。这种重形象、直觉、整体的思维方式培养出一种重道德、重感情的精神品质。中国古代哲学把世界万物看作有生命的,充满情感和韵律的整体,把人生道德置于重要的研究地位,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一种宇宙的、生态伦理的道德情怀,正是重形象思维和直觉体悟的结果。因此,中国生态伦理传统作为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们生存实践的经验体悟和哲学及宗教上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智慧,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独特而重大的生态伦理意义。
小农经济为主体

9,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2、发展时期不同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3、声母数量不同《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区别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古音中国历史上分上古音与今音两种音律,古音与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写诗词,格律会运用到。基本解释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汉语的古音系统。2.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 ,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引证解释1. 古乐。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岁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称 隋代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 杨树达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师授,遂於古音颇有省悟。"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