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中药养生> 中药学与养生的摘要文献,与中医养生文化有关的文献名称要求列出名字

中药学与养生的摘要文献,与中医养生文化有关的文献名称要求列出名字

本文目录一览与中医养生文化有关的文献名称要求列出名字2,养生文献有哪些3,中医中药学4,中医药与养生保健的案例要有参考文献那种5,中药的概念及该概念的来源文献6,药食保健论文7,中医食物养生论文与中医养生文化有关的文献名称要求列出名……

本文目录一览

1,与中医养生文化有关的文献名称要求列出名字

黄帝内经
你好!益生堂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中药学与养生的摘要文献

2,养生文献有哪些

延年益寿,人同此心。达官贵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于此莫不关注,故而养生文献不限于医家,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国现存养生类著作约数百种,尚不包括涉及养生内容又非养生专著的书籍。养生书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中药学与养生的摘要文献

3,中医中药学

好多名医是中年才开始学医的
学习是不分早晚的,哈哈。 中药学类别繁杂,建议你从基础开始吧。我小时候是从药性四百味、汤头歌开始的,然后随祖父一起进山采药、清洗、切片、晒干、阴干、烘培、蒸煮、碳化等一系列制药程序!很累但很开心,因为喜欢吗。
肯定不晚啊,但是学中药要建立在中医基础上的啊。相信你肯定能成功。

中药学与养生的摘要文献

4,中医药与养生保健的案例要有参考文献那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膳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在药膳的真正含义及如何更好地达到对人身的养生保健作用等方面,尚需提高人们对药膳的理性认识。药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之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同时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药膳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和谐确实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要使用药膳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同时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药膳文化。
没看懂什么意思?

5,中药的概念及该概念的来源文献

1\平和的药物。中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故 神农 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 宋 徐铉《题庙》诗:“常嗟多病嫌中药,拟问真经乞小还。” 2. 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 中药  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佑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6,药食保健论文

浅谈药粥疗法【关键词】 药粥疗法将中药和米谷同煮为粥,称为药粥。运用药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药粥疗法。近些年来,随着药粥应用的推广,认识的深入,药粥作为一种食疗的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药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古粥新用,或新创药粥,而且冬夏有异,品种有别,功能不同,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药粥疗法的特点 1.1 药疗与食疗配合,相辅相成 药粥疗法是中药与米谷煮粥服用,它包含了药疗与食疗的双重效果。如《圣济总录》中的“白术猪肚粥”,方中白术有益气健脾之功,为治疗脾虚证之专药,槟榔有行气消积除胀之用,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再加上粳米补中,诸药与猪肚、粳米合用煮粥,药食相伍,对中气不足,脾胃虚胀者,颇有疗效。药物疗法与食物疗法各有偏长,而药粥却很好地把药疗与食疗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得益彰。 1.2 药补和食补并重,协同为用 药粥滋补方多选用药食兼备且有滋养强壮的中药同米煮粥服食,既具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又有药物的扶正补虚之功,从而到达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如:“补虚正气粥”、“鹿角胶粥”、“参苓粥”等,均是...浅谈药粥疗法【关键词】 药粥疗法将中药和米谷同煮为粥,称为药粥。运用药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药粥疗法。近些年来,随着药粥应用的推广,认识的深入,药粥作为一种食疗的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药粥的花色品种丰富,古粥新用,或新创药粥,而且冬夏有异,品种有别,功能不同,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药粥疗法的特点 1.1 药疗与食疗配合,相辅相成 药粥疗法是中药与米谷煮粥服用,它包含了药疗与食疗的双重效果。如《圣济总录》中的“白术猪肚粥”,方中白术有益气健脾之功,为治疗脾虚证之专药,槟榔有行气消积除胀之用,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再加上粳米补中,诸药与猪肚、粳米合用煮粥,药食相伍,对中气不足,脾胃虚胀者,颇有疗效。药物疗法与食物疗法各有偏长,而药粥却很好地把药疗与食疗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相得益彰。 1.2 药补和食补并重,协同为用 药粥滋补方多选用药食兼备且有滋养强壮的中药同米煮粥服食,既具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又有药物的扶正补虚之功,从而到达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如:“补虚正气粥”、“鹿角胶粥”、“参苓粥”等,均是药补与食补合用的滋补药粥代表方。诸方中均选用上好补益药以补虚损,米谷也是“第一补人之物”,可收食补之效。药粥的药补和食补并用,如配伍得当,可相互协同,疗效倍增。 1.3 注重健脾养胃,补益“后天” 中医历来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凡治疗疾病处方用药时,必须照顾脾胃,认为“脾胃无损,诸可无虑”。 所以药粥配方,也是根据胃气的强弱,选用适合的药物,而作为药粥主要原料的糯米、粳米,其本身就是一味健脾益气的佳品,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所以药粥防病疗疾每多获得良效。《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称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神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1.4 寓医于食,可长服久用 药粥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可长服久用,尤其适合慢性病的调治。 1.5 制作简单,服用方便,易于消化 药粥大多以单味药,最多二、三味药与米同煮,可以当作正常早晚餐或点心每日随意服用。它还有汤剂吸收完全的优点,又无损胃气。由于粥剂在肠内通过缓慢,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吸收。所以说“粥剂”具有制作简单、服用方便、易于消化的特点,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好剂型,故深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且倍受民众欢迎。 2 药粥疗法的功用 2.1 养生补虚 历代以来,入粥之原料,多以粳米、糯米为主,《本草经疏》称米为“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稻米为五谷之主粮,生存之源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的功能。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粥疗养生,实乃达到培补后天,调养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脾胃无损,诸可无虑。章穆在《饮食辩录》中云:“盖诸药温凉补泻,性各不同,一饮下咽,总由胃气傅布,病人胃气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药之气味即殊,……尚何功效之与有,唯以谷气助其胃气,以热气速其行而桴鼓之应,乃迥非汤剂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载无人道破者也。”从古籍粥方统计分析,调理脾胃的粥方最多,有近一百余首,如疗脾胃虚损的有参苓粥、小麦粥、珠玉二宝粥、白术猪肚粥等;疗脾胃虚寒者有干姜粥、茴香粥;疗脾胃气滞者有橘皮粥、槟榔粥等;疗反胃呕吐者有豆蔻粥、生芦根粥、曲末粥等。而补益虚损粥疗剂中,多是以粳米、糯米中加入药食兼备之品,如人参、山药、阿胶、桂圆等益气补血,养阴助阳之品。如补气的补益正气粥、薯蓣拨粥等;补血的糯米阿胶粥、仙人粥等;补阴的黄精粥、沙参粥、酥蜜粥等;补阳的韭菜粥、羊骨粥、雀儿药粥等。通过这种药食配合的食粥方法,可达到药补与食补的最佳协同效果,并可常期服用。 2.2 防病祛邪 以药粥预防疾病,有孙思邈的“谷皮糠粥”防治维生素缺乏的脚气病;《本草纲目》记载的胡萝卜粥预防高血压病;《广济方》中薏苡仁粥预防脾虚泄泻;另有羊肉粥防寒;绿豆粥防中暑;荔枝粥防口臭等等。这些应用,既包含了药物的预防效果,也达到了米粥的扶正效果,使人体抗病能力增强,而且食用简便、可口、老幼咸宜。以药粥祛邪疗疾则可达到相须、相使,扶正祛邪的目的,如《养老奉亲书》中的荆芥粥治疗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证,方中有荆芥、薄荷、淡豆豉、粳米。前三味均为辛散发汗之品,重在祛邪;而粳米甘缓补虚,固护脾胃,使之祛风而不伤正气,发汗而无损阴液。另有《寿世青编》中的干姜粥,方中干姜、高良姜为温中散寒止痛之品,并无补养作用,适用于里寒证,而粳米则能补养脾胃,将米药煮粥服食,此方确能温补脾胃,散寒止痛,为脾胃虚寒者的食治良方。 2.3 调和药性 以米煮粥,与药同用,可使峻厉者缓其力,和平者倍其功。如《普济本事方》之川乌粥,方中生川乌辛热有大毒,与粳米、生姜、蜂蜜煮粥服食,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后三者不仅可以解乌头之毒性,缓乌头之烈性,又以谷气引风湿之药,径入脾经而安四肢。医圣张仲景用粳米入药更有独到之处,其方书中用米粥者有三十余方,如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用“糜粥自养”;服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啜热稀粥,使谷气内充,则外邪不复入,余邪不复留,发汗不至于亡阳,止汗不至于贻患;又如治寒实结胸之三物小白散,仲景于方后指出,“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意即借水谷以保胃气,存津液。并通过凉热来调节巴豆之峻下,其用药之精妙也。而后《肘后备急方》之商陆粥,《太平圣惠方》之牵牛子粥、附子粥等,均是以攻伐之剂佐以米粥,以缓峻猛之性,固护脾胃,鼓邪外达。3 药粥的应用原则 3.1 宜辨证施粥 药粥的使用,从食而言,多以粳米、糯米、小米等谷类为主。从特点上分析,粳米性味甘平,主益气养阴;糯米性温,主温养脾胃,故在第一原料的选择上就应区别使用。如脾胃虚寒者应选糯米,气阴两虚者应选用粳米。然糯米粘滞不易消化,故历代多以粳米做粥为主。从药而言,有温清消补、汗吐下和之分。选药做粥,如同施药处方,必细辨寒热虚实,根据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辨证选用。如脾胃气虚者应用参芩粥、薯蓣拨粥;脾胃虚寒者应选用干姜粥、附子粥、羊骨粥;胃寒气滞者应用豆蔻粥、橘皮粥;胃阴不足者甘蔗粥、酥蜜粥;胃热呕吐者应选芦根粥、枇杷叶粥。从以上脾胃一病选粥,就能明其一理,即用药粥如同用药汤,需辨证立方,不可随意滥用。 2.2 宜选料择法 药粥所用,宜择米、选器、量水、调火。前以分述药粥用米,首选粳米。《食鉴本草》谓:“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赤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器皿的使用,应与中药煎煮汤剂之要求相同,以砂锅及搪瓷器皿为主,不应用铁锅、铝锅等。煮粥用水,古人有用初春的雨水、腊月的雪水、井水等区别。今用纯净的自来水即可,但用量需掌握好,不宜太清稀,也不能太浓稠,以成糜为度。煮粥用火,尤为讲究,火候不到,气味不出,火候太过,气味逐减。一般初期以武火候沸,米烂后,改用文火至糜熟即可。 药粥的煎煮方法,可煮药取汁,以汁煮米;或以米煮粥而后纳药;或煮粥拌药(末),这些都可根据不同药物的性能特点进行选择。药粥熬制好后,可根据情况酌加适当调料。 药粥的使用疗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补药强身类,以5~10天为1疗程,并可长期食用;二是祛邪防病类,一般以3~5天为1疗程,病愈后即可停用。也可根据季节、地区,长期服用某些药粥。 药粥的服用方法,一般以日服1~2次、每次250毫升(一小碗)左右为宜。药粥尤其是滋补性的药粥,以空腹饮服为佳。根据病情的不同,药粥可采取热服、温服、凉服甚至冷冻后服用等进食方法。 2.3 应用禁忌 药粥,毕竟是药与米的合用。因此,同样有病证禁忌,配伍禁忌和食物禁忌。如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性凉清火的粥;阴虚内热的人,而不宜多食性温生火的粥。如补益正气粥由人参、黄芪、粳米组成,故服用期间不宜吃萝卜,饮浓茶,实证、热证忌服;落花生粥,对慢性腹泻的患者不宜服;红薯粥应热服,凉服易引起泛酸、恶心;仙人粥则忌葱蒜、忌铁锅;糯米阿胶粥粘滞难化,脾胃虚弱者不宜多服,以3天为1疗程,间断服食;黄精粥、玉竹粥、酥蜜粥对于身体肥胖、痰湿内盛、胃脘饱胀、消化不良者、糖尿病人忌食;生地粥忌三白(葱白、薤白、韭白);韭菜粥对阴虚内热,身有疮疡,患有眼疾者忌服;雀儿粥对发热、性机能亢进者忌服;滑石粥、商陆粥、牵牛子粥等服食用量宜从少量开始,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孕妇忌服;神仙粥等一类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粥,则应乘热服食,盖被静卧取微汗,病愈即止。总之,立法取药,用药煮粥,同样应保证安全有效。

7,中医食物养生论文

以下这篇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来至论文动力,一共有两篇的范文,这篇就只列举一篇供大家参考,如需查看更多的中医养生学论文范文,请直接点击进入>>中医养生学论文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2]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3]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4]的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之所以不反向运动,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5]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曲时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以上两则经文的意旨提醒人们:事物的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渐”的养生观。《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7]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加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8]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9]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10],《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三、《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 “潜龙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题。《乾卦》初九日:“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传》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2]在此把“不妄作劳”作为“尽终天年”的必备条件之一,可见其在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从何人手呢?首先,要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内经》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l4]其次,要注意节制房事。情欲是人之本性,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体的健康,然而房事必须有节。若恣情纵欲,房劳过度,便会“耗伤肾精”,动摇根本,导致阴阳失调、早衰及百病丛生。《千金方》言:“恣情纵欲,命同朝露。”《内经》也告诫人们:“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15]故此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是长生的秘诀之一。第三,注意饮食有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需卦》九五“需于酒食,贞吉。”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古人的酒,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度数较低),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达到“酒食贞吉”,必须“节饮食”。如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便严重损害脾胃,健康。《内经》有忠告:“饮食自备,肠胃乃伤。”“内伤脾胃,百病皆生。”第四,注意劳逸适度。《内经》反对“过劳”,它告诫人们“劳则气耗”[16],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精神疲惫;劳心太过,则阴血暗耗,心神失养。因而“过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视。如《内经》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17],可见“过劳”是健康的大敌。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18]他的弟子吴普,得其“五禽戏”之真传,“年九十余”。因而适度的活动,将寿蔽天地成为现实。四、《周易》“反身修德”与中医“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精华。《周易》注重道德修养。重视自身的完善,强调自强、自立、自省、自谦。《周易》书中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传》在释《蹇卦》、《乾卦》、《晋卦》时分别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何为德?《正韵》归纳得好:“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益卦》与《大传》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9]故“大德者必得其寿。”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遥过百春”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得好:“心底无私天地宽”。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惧,心广体舒。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点者寿。盖温和也,慈良也,宽宏也,重厚也,简点也,皆仁之一端。其寿之长,决非猛厉、残忍、偏狭、轻薄、浅燥者之所能及。”[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养德养性无二术”。纵观我们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寿”,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晚年“读《易》,韦编三绝。”[21]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诲人不倦,造福于子孙后代。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被后人传为佳话。他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心诚意正”、“顺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岁后仍登山采药,出诊行医,攻读《易经》,撰写医籍。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必然结果,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是《内经》医学的活水源头,《内经》充分汲取了《周易》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我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以促进中医养生学的新。
中医养生论文,这个你具体如何要求,有没有格式或内容之说都没谈清晰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