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药材网—专业的药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中医秘方> 健脾去湿热中药秘方,补肝肾 健脾胃 清热祛湿的药方

健脾去湿热中药秘方,补肝肾 健脾胃 清热祛湿的药方

本文目录一览补肝肾健脾胃清热祛湿的药方2,脾胃湿热吃什么中药3,脾胃湿热用中药怎么调4,健脾除湿壮阳的中药方5,跪求祛除湿热的中药方子6,健脾祛湿的中药7,中药健脾祛湿补肝肾健脾胃清热祛湿的药方中医认为脾是调节人体水道的一个重要……

本文目录一览

1,补肝肾 健脾胃 清热祛湿的药方

中医认为脾是调节人体水道的一个重要脏腑,想要祛湿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每天早上用山药薏米打分煮粥,最好是淮山药,祛湿特别有效果,再配合艾灸三阴交穴
不要盲目的到处寻求解决办法 任何病都讲求:望闻问切 去医院,找中医依病情开点中药进补是完全能解决了。

健脾去湿热中药秘方

2,脾胃湿热吃什么中药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理气 清热。脾胃虚弱才生湿,热生于湿后,先祛湿,后清热。参苓白术散,或者平胃散,健脾燥湿。后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清热药即可温胆汤,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健脾去湿热中药秘方

3,脾胃湿热用中药怎么调

可以用薏苡仁、薏米、土茯苓女性的话再加上几颗大枣熬粥喝就可以去脾湿。建议调理脾湿不要心急,食疗比较好。
生活调理方法 ●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或温水有效帮助清理和护养肠胃、防止和改善便秘。 ●少食刺激性强的辛、辣、酸等食物。早餐宜食粥类等谷物温补类食品。 ●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可随身携带一些全麦面包片、饼干等淀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防胃部过空造成胃部不适。
调理两个方面,一,清热,二,燥湿。当然这两者有联系。 参考方:黄芩10g、黄连10g、苍术15g、茯苓15g、天花粉15g、知母12g、陈皮10g、白术15g、木香6g、黄芪15g。

健脾去湿热中药秘方

4,健脾除湿壮阳的中药方

无限极的增建口服液,灵芝皇,钙片,维康素,常欣卫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下面推荐几款健脾祛湿方剂,供大家参考。1、三仁汤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2、胃苓汤组成:五苓散3g、平胃散3g。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3、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4、苓桂术甘汤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5、实脾汤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腹皮、附子、茯苓、干姜各6g,甘草3g。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6、连朴饮组成:厚朴6g,黄连3g,菖蒲3g,半夏3g,香豉9g,枝子9g,芦根60g。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温伏。7、五苓散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8、五皮散组成:姜皮、桑皮、橘皮、腹皮、苓皮、各等份。功用:利湿消肿,理气健脾。主治脾虚湿甚,皮水。健脾祛湿的食物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除了使用中医方剂调理外,食疗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健脾祛湿的食物,下面一起来看看。1、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促进消化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茯苓、猪骨头或鲤鱼煲汤喝以祛湿。2、薏米: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毒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薏米做成粥、饭等食用,特别适合老弱病患者。3、冬瓜:具有利水、利湿、解暑、减肥的功效。除了祛湿,想减肥的朋友该注意了,冬瓜还可以减肥,应该多吃。另外,冬瓜偏凉性,女性生理期不要吃,引起痛经。4、红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的功效,我们可以用红豆煮粥喝,但是,尿多之人不宜食用,主要是由于红豆具有利水的功能。5、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6、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体内湿气重的症状如果体内湿气过重,那么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如何及时看出自己是否有湿气。体内湿气重的症状,一起来看看。1、工作时,疲乏懒动,头昏困倦。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感觉四肢或身体沉重甚至有浑身酸疼的感觉;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活动时关节发紧,好象不灵活;有头昏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易困倦,有时记忆力减退。2、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稀烂不成形;大便基本成形但较软,而且大便完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3、体重明显增,浑身酸痛。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4、食欲不佳。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象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5、早晨舌边缘有明显齿痕。早晨眼皮肿,或有下眼袋;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总之,要尽早查明自己体内湿气重不重,避免引发疾病困扰,促进身体健康。
正是本症的特点,多因肾气虚弱所造成。要彻底根治,必须抓住温扶先天肾阳之气这一主要环节,增强肾气的固摄气化作用,才能获得阳复阴退的效果。
中药释苔埂有强大的功能,很厉害,可以泡水喝。用中药释苔埂泡水煲汤最好中药释苔埂就可以。

5,跪求祛除湿热的中药方子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杏仁15 飞滑石18 白通草6白蔻仁6竹叶6 厚朴6生薏仁18半夏15)、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甘露消毒丹【组成】:滑石15克黄芩10克茵陈11克石菖蒲6克川贝母5克木通5克藿香4克连翘4克连翘4克白蔻仁4克薄荷4克射干4克【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本方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剂啊,应用比较广泛,王士雄称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疼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二妙散:黄柏,苍术,功用:清热燥湿,主治:筋骨疼痛或两足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三妙丸:黄柏,苍术,川牛膝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火烙之热;四妙丸:三妙丸:黄柏,苍术,川牛膝,薏苡仁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主治:湿热痿证;八正散: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热淋,为治疗热淋之常用方剂
茯苓15克。,云苓12克。薏米20克,连翘12克,银花10克。车前15克水煎服
要除湿热,饮食必须以清淡为主,辣椒、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最好想都不要想;韭菜、生姜、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以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得少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薏苡仁、莲子、茯苓、鸭肉、鲫鱼、冬瓜、苦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绿豆藕:粗壮肥藕1节,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绿豆50克,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中,加清水炖至熟透,调以食盐进食。  泥鳅炖豆腐:泥鳅500克去腮及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250克,食盐适量,炖至熟烂即成。  相对而言,用中药治疗湿热比较麻烦,因为湿热纠缠,很难分开。如果单纯祛湿,容易助热;单纯清热,湿邪又容易滞留。所以,当湿热体质造成的影响过大时,要请中医论证开药。一般来说,多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要除湿热,饮食必须以清淡为主,辣椒、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最好想都不要想;韭菜、生姜、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以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得少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薏苡仁、莲子、茯苓、鸭肉、鲫鱼、冬瓜、苦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绿豆藕:粗壮肥藕1节,去皮,冲洗干净备用。绿豆50克,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中,加清水炖至熟透,调以食盐进食。  泥鳅炖豆腐:泥鳅500克去腮及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250克,食盐适量,炖至熟烂即成。  相对而言,用中药治疗湿热比较麻烦,因为湿热纠缠,很难分开。如果单纯祛湿,容易助热;单纯清热,湿邪又容易滞留。所以,当湿热体质造成的影响过大时,要请中医论证开药。一般来说,多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既可祛除体内“湿气”又可“健脾”的中药——薏苡仁

6,健脾祛湿的中药

建议服用 香砂六君丸和前列康;前者健脾祛湿,调理肠胃;后者调理前列腺;同时要转移注意力,适当运动;同时可以找个女朋友,过有规律的性生活,情况会大有好转。
不用药,吃些薏米仁煮的粥就是,可以煮绿豆粥:绿豆,薏米仁3:1,可以缓解失眠
中药健脾祛湿:参苓白术散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中曾说: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中说它: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  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载:解疮癣热毒。《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生吃、凉拌、烧食皆可。  金针菜  俗称黄花菜。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日华子本草》云:金针菜治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荸荠  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唐·孟诜说它消风毒。《本草再新》记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前人还有用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这些都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故皮肤湿疹患者宜食之。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本草备要》亦称:治疥癣。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皮肤湿疹者宜食。《医林纂要》认为: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本草经疏》认为鲫鱼能主诸疮久不瘥。并说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泥鳅  性平,味甘,既能补中气,又可祛湿邪,急慢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记载:煮食治疮癣。现代《四川中药志》亦云: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7,中药健脾祛湿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 中成药治疗: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健脾祛湿食疗: 1、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功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适用于急性肾炎之浮肿少尿者。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3、和中化湿汤 材料: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4、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健脾祛湿首选《参苓白术散》。
中药健脾祛湿:参苓白术散 赤小豆  根据历代医家的经验,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湿疹之人均宜多食常吃。若将赤小豆研为极细粉末,撒患处或用鸡蛋清调和涂患处,亦颇适宜。  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本草新编》云: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阴阳不伤,湿病易去。……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白扁豆  性平,味甘,亦药亦食,能补脾胃、化湿热。皮肤湿疹者食用,有药疗食疗之效,有药补食补之功。《药品化义》载: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串,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皮肤湿疹患者,常食白扁豆,脾健运而湿热去,有利于治愈湿疹顽症。  绿豆  性凉,味甘,有清热、祛暑、利水、解毒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它可以主丹毒烦热,风疹,治痘毒,疗痈肿痘烂等皮肤疾患,均借其清热利水解毒之力,急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有助于祛湿清热。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水和清热作用。丝瓜  性凉,味甘,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可以起到清热、凉血、解毒的效果。《医学入门》中曾说: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痈、疔疮。这类病症,多因湿热为患,同皮肤湿疹一样,食用丝瓜,均能达到去湿热、解湿毒的目的。  西瓜  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暑、利小便的作用,皮肤湿疹者宜食,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亦宜用西瓜皮煎水代茶饮,同样可以收到清利湿热的效果。  山药  性平,味甘,功在补脾胃、健脾运。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皮肤湿疹患者缘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常吃山药健脾胃而水湿渐化。一年四季,均宜食用,炒食煮食或煎汤皆可。  白茯苓  性平,味甘淡,既能健脾胃,又能利水渗湿,故皮肤湿疹者宜食。《用药法象》中说茯苓淡能利窍,益脾逐水,除湿之圣药。《药品化义》中说它:治下部湿热,淋沥水肿,便溺黄赤。这些都与下肢皮肤湿疹一样,同为湿热为患,故皮肤湿疹者宜常食之。  枸杞子  性凉,味甘苦。《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消热毒,散疮肿。皮肤湿疹患者如感到皮肤瘙痒或发出红疹,小便不利,尿色赤黄,口鼻火热的现象,可能是血热所致,枸杞头有清理血热作用,用枸杞头煮汤饮服,可见疗效。  黄瓜  性凉,味甘,可除热、利水、解毒。《滇南本草》载:解疮癣热毒。《本草求真》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清热利水。故湿热为患的皮肤湿疹病人,宜常吃黄瓜,生吃、凉拌、烧食皆可。  金针菜  俗称黄花菜。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凡急性或亚急性皮肤湿疹以及合并感染者,均宜常食。《日华子本草》云:金针菜治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说它消食,利湿热。实质皆取金针菜凉降之性,湿去热清,湿疹自愈。近代有学者认为,常吃金针菜,能增强皮肤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细胞,加速皮肤毛细血管血液循环,抵御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侵蚀,对皮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荸荠  性寒,味甘,能清热、化痰、消积。唐·孟诜说它消风毒。《本草再新》记载:清心降火,补肺凉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前人还有用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这些都说明荸荠有消风、清热、利湿的功效,故皮肤湿疹患者宜食之。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善清热解毒,皮肤湿疹合并感染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载:金银花清热,解诸疮。《生草药备要》说它去皮肤血热。《本草备要》亦称:治疥癣。尤其是急性和亚急性皮肤湿疹患者,用金银花煎水代茶,颇有裨益。  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皮肤湿疹者宜食。《医林纂要》认为:鲫鱼性和缓,能行水而不燥,能补脾而不濡,所以可贵耳,《本草经疏》认为鲫鱼能主诸疮久不瘥。并说鲫鱼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泥鳅  性平,味甘,既能补中气,又可祛湿邪,急慢性皮肤湿疹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记载:煮食治疮癣。现代《四川中药志》亦云: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健脾除湿应多食些薏米仁、小米、赤小豆和鲫鱼、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配合饭后一杯方子为薏米仁、赤小豆、马齿苋、淡竹叶、绿茶、槐米、芡实等成分组合而成的薏仁茶,更利于健脾祛湿。平常也应该注意,不要久居潮湿之地,尽量不要到外面潮湿的地方。天气好时要多出外晒太阳,适当运动。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chihuoyunnan}删除,{因为内容来自网络}凡涉及中药秘方或者处方,需要请专业医生验证后方可使用,切不可自行乱用,本内容只是整理自网络的参考信息】
关键字:
为您推荐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滇ICP备19000309号-1  

服务热线:192-7871-9469 【微信同号,请注明来意】 网址:www.y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