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中的 决明 是什么
草决明即决明子。性平,味甘苦咸,功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主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等;石决明即鲍鱼的贝壳。性平,味咸。功能平肝潜阳,明目。主冶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等。
2,每日中药决明子
决明子来源于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决明子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决明子为草本植物的种子,石决明为贝壳药,不是矿物药,两者名称相似,为区别两者,常把决明子称为草决明。因为青葙子的别名也叫草决明,所以处方上一般不应写草决明,否则很能辨别是草决明还是青葙子。又因为决明子的种子呈菱方形,形如马蹄,所以又称为马蹄决明。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为清热药之清热泻火药。 决明子主入肝经,肝开窍于目,苦寒能清热,故有清肝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肝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以及肝肾阴亏之视物昏花、目暗不明。 决明子苦寒清热,甘寒清润,又入大肠经,故能清热润肠通便,常与火麻仁、瓜蒌仁、生地等清热润肠药配伍使用,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或肠燥便秘。对轻度肠燥便秘者,可单味水煎服或泡茶饮。 此外,决明子苦寒清热,入肝经,能清泻肝火、平抑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证,常配伍钩藤、牡蛎、菊花、夏枯草等药。决明子与菊花等药制成的菊明降压片,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因为久煎会使决明子润肠通便的作用减弱,所以不宜久煎,这与矿物药石决明须先煎久煎以使有效成分更易溶出不同。 决明子性寒降泄,易引发腹泻,故脾虚泄泻者忌用。 决明子与石决明名称相似,功效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均有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之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同点为: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长于清肝、疏风,多用于肝经实火之目赤肿痛,且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石决明咸寒质重,入肝经,善于平抑肝阳,兼能滋养肝阴。

3,石决明是属于A矿物类药材B种子类药材C蕨类药材D其他类

4,煎中药前 必须了解先煎和后下是啥
先煎,旨指将药物先放入器皿中,加水单独煎煮半小时左右,然后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先煎的药物,多是性重质坚的矿物药和介类药,或一些毒性药物,如磁石、牡蛎、龙骨、石决明,附子等。其中矿物药及介类药质地坚硬,短时间内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故应用时要打碎先煎,使煎液中有效成分增多,提高药物疗效。另外,乌头、附子等毒性药物,有毒成分久煎以后可被分解,毒性减弱,而有效成分随之增多。
5,决明属的药物石决明
药名:石决明别名: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鲍鱼皮、金蛤蜊皮汉语拼音: shi jue ming英文名: Sea-ear Shell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2.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gigantea discus Reeve]3.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4.Haliotis ouina Gmelin 1.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拟交感神经的作用。2.抗感染作用:九孔鲍提取液的抗菌实验(杯碟法)表明,对金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力最强。其贝壳内层水解液经小白鼠抗四氯化碳急性中毒(肝炎模型)实验表明,给药组谷丙转氨酶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病理切片观察对照组肝细胞有明显坏死灶,而给药组肝细胞几无变性。羊鲍鱼汁,于体外有抗有金黄色化脓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3.其它作用:九孔鲍酸性提取液对家兔体外,体内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表明,均具有显著的抗凝作用(P<0.001)。其贝壳提取液对小白鼠常压下缺氨实验表明有明显耐氧作用;还可使离体小鼠肺的灌流量增加,扩张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扩张率17%)。通过灌胃及腹腔两种途径,连续给小白鼠九孔鲍水煎醇沉淀提取液一周后,测定脾脏特异玫瑰花结数目表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P<0.001)。 1.着鲍 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含少量的镁、钠、锶、铁、硅、铝,微量的钛、锰、钡、铜、铬、磷、钒、锌等18种元素。水解液含17种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 等。另含壳角质(conchiolin)。2.杂色鲍 贝壳主含碳酸钙,并含壳角质及无机元素钠、钙、钛、锰、铁、磷、铬、镁、锌、铜等。贝壳的内层具珍珠样光泽的壳角质,经盐酸水解得16种氨基酸,有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丙氨酸(alanine)、丝氨酸、谷氨酸等。贝壳(广东产)酸不溶性灰分为 0.46%。3.皱纹盘鲍 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无机元素有钠、镁、铝、硅、钾、铁、磷、钛、锰、铜、镍、锶、锌、氯、硫和碘,其中有磷酸根、硅酸根、硫酸根离子存在。并含胆素、壳角质。4.耳鲍 贝壳含碳酸钙、壳角质及胆素。 出自1.《别录》。2.《唐本草》:石决明是鳆鱼甲也,附石生,状如蛤,惟一片无对,七孔者良。今俗用者紫贝,全别,非此类也。3.《蜀本草》:石决明,今出莱州即墨县南海内,三月、四月采之。4.《开宝本草》:石决明生广州海畔,壳大者如手,小者如三两指;其肉南人皆啖之。亦取其壳,以水渍洗眼。七孔、九孔者良,十孔以上者不佳。5.《本草衍义》:石决明,《经》云味咸,即是肉也。人采肉以供馔,及干致都下,北人遂为珍味。肉与壳两可用,方家宜审用之。然皆治目,壳研,水飞点磨外障翳,登、莱州甚多。 鲍科拉丁文名:Concha Haliotidis 1.生活于暖海低潮线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质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岩石上或潜伏于礁缝内。当摄食时将齿舌先端伸出来,于岩石表面舐食硅、红、褐等藻类。2.喜生活于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水深3-15m处,于低潮线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区则数量较少。幼体主食硅藻,成体多以褐、红藻类为食,也食有孔虫和桡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3.生活于暖海低潮线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别肥厚,运动力强,足后部有一深的纵沟,常把足部翻转上来包埋整个贝壳。肉质细嫩、鲜美,为名贵的海产品之一,唯产量远不如杂色鲍多。4.生活于潮下带岩石、珊瑚礁及藻类较多的海底。 1.《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2.《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3.《纲目》:通五淋。4.《本草从新》:愈疡疽。5.《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6.《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7.《本草经疏》:石决明,乃足厥阴经药也。足厥阴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虚有热,则青盲亦痛障翳生焉。咸寒入血除热,所以能主诸目疾也。8.《要药分剂》: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9.《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1.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2.分布于辽宁、山东及江苏连云港等地。为我国鲍属中个体最大,产量最多的良种。现不仅适应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养殖获得成功。3.分布于海南岛和西沙、东沙群岛及台湾海峡。4.分布 于耳鲍相同,但产量不多。 石决明散〈太平圣惠方〉:磨障消翳。千里光汤〈眼科龙木论〉:迎风流泪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消化不良、胃酸缺乏者禁服。 杂色鲍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80-93mm,宽58-68mm,壳顶钝,位于壳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螺层约3层,缝合浅浅,自第2螺层中上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末端。壳表有30多个排成一列整齐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著,不开孔的突起顶部呈下陷凹窝;有6-9个突起特大,开孔与内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从孔道伸出触手。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区,成一宽大的倾斜面,占壳的绝大部分;其表面还生有不甚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随着贝壳的生长时期,发达的生长线逐渐形在明显的褶襞。壳表面为绿褐色,或掺有黄、红色形成的杂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藓虫、石灰虫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体壳顶磨损部,显露珍珠光泽,壳内面银白色,珍珠样彩色光泽强。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背面两侧各有一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纵裂于其前端,内有颚片和舌齿,足极发达,口与壳口相等,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下足呈盘状,整个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圆柱状,构成大型的右侧壳肌,背面与贝壳相连。于右侧壳肌下缘,可见一般消化腺为深褐绿色;生殖季节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绿色,雄性呈乳黄色。无厣。皱纹盘鲍贝壳呈椭圆形,壳长120-125mm,宽82-85mm,扁平的壳顶位于壳的偏后方,稍高于壳面,螺层约3层,各层间缝合线浅,自第2螺层中部始,具1列由小渐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个,至体螺层的边缘,近壳口3-5个突起,开也与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着呼水孔列左下侧面有一条明显的螺沟。壳面深绿褐色,有许多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较大的贝壳上常有苔藓虫和龙介等形成突起的附着物,壳内面银白色,带珍珠样光泽。耳鲍贝壳较小而扁,呈耳状,壳长65-70mm,壳宽小于壳长的1/2,壳高约相当于壳宽的1/3。壳薄,略扭曲,从第2螺层主体螺层边比有呼水孔列,有30个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个开孔,以6个开孔较多见,从第2螺层至贝壳边缘有4-5条明显的螺肋。壳面生长线明显,壳表颇为光滑美丽,常呈翠绿色或黄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黄色三角形斑纹,有的还杂有多种色彩组成的不规则云状斑,壳内面银白色,有淡绿色闪光及珍珠光泽。羊鲍贝壳短宽,较薄,呈扁平卵圆形,壳长80-88mm,最大也可达100mm以上,壳宽约为长的5/7,高级为长的1/4-1/5,壳顶位于近中部,螺旋部与体螺部约各占一半,螺层约4层,从第3螺层至体螺层边缘,有20余个突起,近壳口的4-5个开口,呈管状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闭。壳面螺肋宽大使壳面粗糙不平,有时具苔藓虫等形成的疣状突,壳表灰绿色或裼色,散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内面银白色,带有青绿的珍珠光泽。 生活习性鲍在自然界海区栖息于海水透明度大、盐度高、水流通畅、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带,夜间四处觅食。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繁殖期因地区和种类而异,一般在6-9月。幼鲍生长发育较慢。养殖技术人工养殖时,首先要作亲鲍选择,杂色鲍要求体长6cm,皱纹盘鲍要求8cm以上。性腺外观丰满。产卵池要保持水质清洁,使亲鲍自然产卵或用紫外线照射法、变温刺激法等催产。受精卵比重大于海水,可反复洗涤除去死卵及多余精液以使胚胎良好发育。当胚胎发育至担轮幼虫或面盘幼虫精液以使胚胎良好发育。当胚胎发育至提轮幼虫或面盘幼虫初期,移入育苗池中,再投放附有饵料(硅藻)的附着板于水深10-20cm处,多数幼体即结束游浮生活、降落于附着板面上转为匍匐生活。饲养管理成鲍饲养有自然放养、筏式吊养和池式工厂集约饲养等方式。一般要在2-3年之后,成鲍壳长达5cm以上即可收获。采用立体多层浅水槽流水饲养,投以人工配合饵料,可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炮制方法1.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石决明:洗净晾干,敲成碎块;煅石决明:取刷净的石决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烧,内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凉,碾碎;盐石决明:将石决明煅至微红,取出,喷淋盐水,碾碎。(每石决明100斤,用盐2.5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2.《雷公炮炙论》:凡使(石决明)先去上粗皮,用盐并东流水于大磁器中煮一伏时,漉出,拭干,捣为末,研如粉,却入锅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胶三件,更用东流水于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干,再研一万匝,方入药中用。3.《海药本草》:凡用(石决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处并粗皮,烂捣之,细罗,于乳钵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4.《得配本草》:煅,童便淬研,水飞用。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1)杂色鲍 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 ,宽 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端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稍光滑,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厚0.5-10mm,有较明显的层次。无臭,味微咸。(2)皱纹盘鲍 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精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断面0.5-5mm。(3)耳鲍 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7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断面0.5-1.5mm。(4)羊鲍 近圆形,较小,长4-8cm,宽2.5-6cm,高0.8-2cm。顶端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显微鉴别 (1)杂色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紧密排列,柱纤结构的不规则方圆形组织直径10-100μm。粉末可见雪白色与朱红色相间的多数微粒组成珊瑚状块粒,夹暗黄色、橘黄色、黑紫色微粒。(2)皱纹盘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紧密排列,柱纤结构的不规则方圆形组织直径10-30μm。粉末白色与落英粉色相间的多数微粒组成珊瑚状块粒,夹紫红色、黑紫色微粒。(3)耳鲍 珍珠层结构的文石小板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和椭圆形,短径5-15μm,紧密平行排列,其外层显棱柱结构,横断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直径7.5-82.5μm,纵断面可见柱体较规则排列。粉末微粒常聚成边缘不整齐具有突起的微粒,并有边缘整齐呈四边形、棱形、五角形等五彩珍珠质的透明块粒。性味味咸;性寒 理化鉴别 (1)取粉末500mg,加蒸馏水10ml,振匀后取出1ml,加醋酸锌乙醇饱和液2-3滴,观察反应和荧光。杂色鲍显草绿色荧光,耳鲍显浅黄绿色荧光,皱纹盘鲍显浅黄绿色荧光;生石决明显浅绿色荧光,煅石决明显浅黄绿色荧光。(2)取粉末肉眼观察,杂色鲍具苔绿色荧光,耳鲍具橙皮黄色荧光,皱纹盘鲍具雪白色荧光。药材基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临床运用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功力较强,善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头目眩晕;煅石决明,减寒凉之性,加强收涩之功,多能平肝敛肝,用于骨蒸劳热,青盲内障,外伤出血在;盐石决明;增咸寒滋阴之力,长于补肝益肾,滋阴清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水飞点眼。出处《中华本草》
6,除了植物还有哪些东西也能治病
能吃又能做药的植物有如:大蒜、葱、姜、辣椒、胡椒、八角、茴香、萝卜、莲藕、莲子、山药、苦瓜、南瓜、西瓜、冬瓜、北瓜、白菜、甘薯、海带、裙带菜、紫菜、鱼腥草、蕨菜、芦荟、银杏、枣、柿、梨、山楂、枸杞、石榴、无花果、桂花、金橘、梅子、木瓜、龙眼、荔枝、橙、桑、槟榔、栝楼、芡实、扁豆、薏苡、荇菜等等。能治病的中药材中,除植物类中药材外,还有动物类中药材和矿物类中药材。动物类中药材如鹿角、 鹿筋、鹿鞭、 鹿尾、 豹骨、 猴骨、 羚羊角、 牛黄 、麝香 、猴枣、 熊胆、 熊掌、 象皮、 马宝、 海马、 海龙、 狗肾 、水獭肝 、玳瑁、 蛤士膜、 珊瑚 、龟甲、 鳖甲 、珍珠 、珍珠母 、牡蛎、 蛤壳 、甲香、 鱼螵、 水蛭 、鱼脑石、 石决明、 海螵蛸、 瓦楞子、 鸡内金、 蟾酥 、龙涎香 、蝉蜕、 蚕沙、 穿山甲海马、蜈蚣、蛇毒等。矿物类中药材如朱砂,红粉,轻粉,自然铜,磁石,赭石,雄黄,信石,石膏,寒水石,龙骨,芒硝,滑石,炉甘石,青礞石,胆矾,白矾,硫黄等。
7,求教中医药方中有很多名词不懂
文火、武火
慢火煎谓之“文火”,急火煎谓之“武文”。前人有“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之说。一般煎药先武后文,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如《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
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生牡蛎、石决明、龙骨等。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液代水煎煮其他药物。
后下
薄荷、砂仁、沉香、大黄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煎4~5分钟即可,以防久煮使其有效成份散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
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咽、喉及胃肠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蒲黄等,要用薄布将药包好入锅煮。
烊化
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鸡血藤等,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取渣的药液中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时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减少药物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
另炖
有些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护其有效成分不被损失,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炖2~3小时,取汁服用。
8,这副中药怎么熬制熬好后在什么时候吃啊
煎药最好用瓦罐,没有就用瓷的 ,砂罐都行,不用铁锅就是了这个方子都是根茎和子,吸水少放一碗水再加大半碗泡两个小时在煎,煎20分钟,两次三次随便,最好煎三次,三遍喝,都是补药,易久煎,三次好一点。第二次第三次煎的时候水放一碗多一点,时间都是20分钟。剪出来刚好一碗。如果怕麻烦就煎两次,不要把两次混到一块,煎一遍喝一遍。有的医生要把两次煎的混到一块,个人觉得这样不好。喝药不要隔夜,一剂药一天喝。 放冷水,大火煎开,小火炖。方子很难讲有效没有效,吃几天就知道了,对症很快就会有好转的,都是滋补肝肾的,肝肾阴虚。从方剂来看是治疗脱发的。方子很呆板。 脾胃要好的话,饭前40分钟喝,饭前喝好点, 脾胃不太好就饭后一个小时喝,不然伤胃。特殊的中草药煎煮方法有些中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 煎煮时需要特殊 (1)先煎先煎药一般加水400至500毫升, 用武火煮沸15-20分钟后, 再加入其他一般药物中, 将水加至适量时, 继续煎煮.先煎的药物大致有: 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龙骨、蛤壳、生石决明、瓦楞子、龟板、鳖甲、龙齿、豹骨、鹿角、水牛角等矿物、贝壳、骨、甲、角一类及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药材.另外, 还有乌头、商陆、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药材, 久煎能缓和毒性. 处理, 方可产生最佳效果.通常有以下几种: (1)后下后下药一般应在煎药结束之前5-10分钟放入为宜.后下药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广木香等气味芳香, 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另外还有钩藤、大黄、番泻叶、徐长卿等不能久煎的药物也适宜后下. (2)包煎即是把药物装在砂布袋中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的药物大致有葶苈子、车前子、蚕砂、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马勃、生蒲黄等含有粘液质、绒毛和体轻易漂浮的药物. (3)另煎另煎取汁后倒入药汤中服水.另煎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银耳等贵重药物. (4)烊化即将胶类、膏滋类、糖类、或无机盐类药物於其他药煎得的药液(去渣)中加热溶化成液体剂型.烊化的药物有: 阿胶、龟板胶, 鹿角胶、枇杷叶膏、芒硝、玄明粉等. (5)兑服将液体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煎取汁液, 兑入服用.兑服的药物有: 竹沥、姜汁、鲜藕汁等. (6)冲服对於贵重药物或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宜研粉冲服, 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先把中药放到沙锅里,加水超过药面约两个横指高,先泡半个小时。放火上先用小火把药烧开后用小火慢慢熬半小时后倒出来。再添水,比第一次的水要少一些。再烧开后小火熬半小时后倒出来。两次熬的药水放在一起,混匀后待温,分早晚两次服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脱发。但用于肝肾虚引起的脱发效果要好些。你这种脱发和湿热有关。用温水先泡半小时再煎,先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20-30分种用沙锅
9,关于中药的问题
煎药的方法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 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锅,这是为什么呢?用陶瓷砂锅来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也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使病情加重。 煎中药时一般都要加水,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了,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要把握好,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够,煎煮不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合适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这样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药要另煎,有些药要包煎等等。至于煎药的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或质地较柔软,如果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些。通常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煎至闻到药香味时就可以了。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它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一般都认为煎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温度急速上升,使药液很快沸腾,但也容易烧焦;而文火的火焰较小,力道比较温和。煎药时,通常先用武火将药液烧开,再用文火慢慢地煎。 简而言之,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加水量要适当,煎药之前要浸泡,煎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 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第3条有什么不明白的,加359224182,解释)忌口是指在服中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主要有如下几点。(1)服用人参、党参期间,应忌食萝卜、绿豆。因为两药药性、药效不同,会抵消其作用。(2)服用珍珠母、枣仁、贝母、半夏时,应忌饮茶,以免茶叶中的鞣质与之反应而降低药效。(3)热性病证,应忌椒姜辛辣油腻。(4)寒性病证,宜忌瓜果生冷。(5)肝阳上亢者忌食葱蒜荤菜、膏粱厚味等辛热助阳之品。(6)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之物。(7)风疹、瘙痒等过敏性疾病或皮肤病,以及哮喘等病应忌食含有异性蛋白的“发物”,如鱼虾,海味腥膻之物,以免过敏反应加重病情。(8)冠心病、高血脂或肝炎患者忌食动物油脂。(9)水肿患者忌盐。(10)消渴病人忌糖。(11)痰湿患者忌食酸敛之品。(12)疮疡脓肿等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忌口对疾病治疗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您使用滋补类中药,要温服(温度为温),饭后服,每日一剂,每天2-3次。
10,浮沉条件在医学上的应用是
1 升降浮沉与疾病趋向的关系 升降浮沉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的运用最早见于《内经》,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机紊乱“出入废则神机气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若由外感、内伤或痰食等导致气之运行障碍,可出现郁滞、逆乱、上逆、下陷、内闭、外脱等病证,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于疾病的趋向上对其功效的概括。中药中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等功效,可用来改善或消除疾病趋向是向下或向内的病证,如腹泻、脱肛、崩漏或表征不解等。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熄风、利水渗湿等功效,可用来改善或消除病势趋向上或向外的病证,如呕吐、喘咳、肝阳上亢、自汗或盗汗等。大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是明显的,但少部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势不明显或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川芎既能上行巅顶止头痛,又能下行血海通月经,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辨证施治。 2 升降浮沉与性味和质地的关系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由药物气味厚薄、四气五味和质地共同决定的,它同时也是中药临床运用时具体功效的生动体现。药物气味厚薄能够决定其作用的升降浮沉,张元素之《医药启源》创造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以阴阳为纲对每味药的气味厚薄加以分析;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云:“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精辟地概括了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一般来说,辛夷花、薄荷、麝香等味厚之品药性多升;大黄、黄芩、丁香等气薄之品药性多降;防风、荆芥等气厚之品药性多浮;五味子、浮小麦等味厚之品药性多沉。 中药四气即寒热温凉,不同气性的药物升浮之性不同,即四气也能决定中药的升降浮沉。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寒无浮,热无沉”。强调了四气与升降浮沉的关系。一般地讲,具温热之性的药物如防风、白芷、干姜、细辛等多升浮,寒凉之性的药物如大黄、黄芩、栀子、苦参、五倍子等多沉降。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中药的升降浮沉同样起到决定作用,王好古云“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这是从五味与阴阳对立的关系上对中药升降浮沉的论述。李时珍云“酸咸无升,甘辛无降”。进一步阐明了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一般而言,辛甘淡之品药物,如辛夷花、细辛、当归、干姜等多升浮,酸苦咸之品药物,如芒硝、五味子、车前子、木通等多沉降。 除了四气五味之外,中药的质地也是决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一个重要因素,药物质地有轻泡重浊之别,这是药物与身俱来的特性,中药质地不同,则升浮沉降之性有别,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云:“(麻黄)体轻而浮升,(桂枝)体轻而上升,(石膏)体重而沉降,(杏仁)浊而沉降”。一般而言,花叶皮枝等体轻之品,如薄荷、辛夷、桑叶、桂枝等药性多升浮,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药物,如石决明、龙骨、朱砂、赭石、鳖甲、苏子、枳实等质重之品多主沉降,但是中药的升降浮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花叶质地松泡药物,本主升浮,但旋复花却能降气止呕,其性沉降;槐花凉血止血治肠风下血,番泻叶泻下导滞均不具升散之性,丁香辛温,专于降气止呕,本性沉降,子实质重之品,本皆沉降,但蔓荆子上行头目,内外疏散表邪;苍耳子外散风寒,上通鼻窍;牛蒡子上清头目,利咽喉,外散风邪,均具升浮之性。 3 升降浮沉与加工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炮制是通过外部条件使药性变化,克服药物偏性,使之更适合病情的需要。张元素《医学启源》中云:“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者,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陈嘉漠在《本草蒙荃》中也云:“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中软坚”。如药物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性散,醋炒则能收敛,盐水炒则能下行。药物在复方配方中,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较强的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蹬制约,沉降的药物在同较多较强的升浮药物配伍时,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桔梗“辛苦,阳中之阳,渭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为舟楫之剂,方中配合应用可引诸药上行,伍以牛膝则引药下行。《本草蒙荃》中云:“橘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本草纲目》也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这说明升降浮沉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临床用药时,除掌握一般原则外,还要了解它的转化规律,以便运用自如。 升降浮沉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归经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必须把几方面结合起来,以指导临床应用。医学检查肝腹水时,先按一下,然后肝会浮起来,以此检查,严重程度。 气象上雾升为水蒸汽,降为水珠。
上一篇:中药矿物药历史,矿物类中药的发展前景
下一篇:矿物药的提取分离,矿石中的硅酸怎么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