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求能治发烧的中草药配方
你好!蓝花参(别名:金线吊葫芦、寒草)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2,清热降火的中药药方有谁可以提供一个谢谢
黄柏30克,砂仁(打碎)20克,甘草10 一起煎半小时服用,这副药很苦哦,不知能接受的了么?
3,急需一帖清热去火的中药药方谢谢
三黄片 清三焦之火 清火栀麦片 牛黄上清丸 黄连上清丸 清肺抑火片 等等等等 太多太多了建议述说症状。如果只是口、咽上火的话请参考:连翘9g、芦根15g、黄芩9g、玄参12g、黄连3g、生甘草6g。至于其他,请述说症状和原因。
4,又没有中药退烧良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解答:莲藕味甘,性凉,主补中焦,养神,益气力。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散淤血。熟用性微温,能补益脾胃、止泻、益血、生肌。不过,藕汁的退烧效果并不明显。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个有退烧效果的方法,不妨一试:取金银花15克、大青叶10克、蜂蜜10克。将金银花和大青叶放入适量水中煎煮,3分钟后将药液取
出,与蜂蜜搅拌均匀后服下。此方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对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烧尤为有效。外感风热主要表现为脉搏跳动快,有口渴感,并伴随出汗。
5,纯中药的几种粉末合在一起可以发热
1、中药热敷疗法对各种疑难杂症的配方集合http://tieba.baidu.com/f?kz=831149023.你可以看看中药热敷吧! 2、 坎离砂 【处方】当归37.5g 川芎50g 防风50g 透骨草50g 铁屑10kg 【性状】本品为赤褐色的粗粉;质重,稍有醋的酸气。 【功能与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脘腹冷痛。 【用法与用量】每250g加米醋15g(不可过量),立即拌匀,装入布袋。外包棉垫(或毛巾),待发热后,烫患处,药凉后取下。再用时仍用前法拌醋,可反复使用数次。每日烫患处1~3次。
6,清血热的中药药方
清营汤 犀角 生地黄 麦冬 玄参 丹参 竹叶心 银花 黄连 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黄 丹皮 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 大青叶 栀子 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什么美食可以治疗血热呢? 具有润肠通便凉血的凉性蔬菜和水果类食品,如香蕉、梨子、柿饼、绿豆、丝瓜、全麦类等 每天喝菊花茶或绿茶,约2500毫升,清肺凉血的同时使体内血液呈弱碱性 通菜属凉血的蔬菜凉血的食物,像绿叶蔬菜、冬瓜、西瓜等清淡的食物; 血热是中医词汇。 中医认为与表气虚,体内热气不得宣散有关,所以应注意防风保暧。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和鱼腥食物,保持心情的舒畅。痒时可服用维C银翘。如效果不好,可服用连翘败毒丸。 要少吃花生、红豆、红糖、红肉(牛肉、羊肉) 多吃豆腐、玉米、波菜、鱼和鸭肉(有温凉作用)
7,求降火的中药配方
【出处】 《伤寒论》 【方名】 竹叶石膏汤 【出处】 《伤寒论》 【异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分类】 清热剂-清气分热 【组成】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 麦门冬(20克) 人参(6克) 粳米(10克) 甘草(6克) 【方论】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化裁】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吃黄连 牛黄解毒片 的都没什么作用,多是来自少相之火,变通玉女煎减牛漆、补骨碎,加甘草和桔梗。人体的所有器官、所以位置都可能上火,不知道你是什么位置上火,问题不好回答。
上一篇:治疗足跟痛特效中药秘方,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偏方
下一篇:求治疗滑膜炎中药秘方,得了滑膜炎求个中药方偏方也行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