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肠息肉中药什么偏方

2,请教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中药方子
(1) 用野生红豆杉树皮煲水喝, (2)用中药黄药子15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30克(1) 用野生红豆杉树皮煲水喝, (2)用中药黄药子15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30克
3,关于眼息肉用什么中药最管用的问题
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药物治疗,对静止型者,胬肉未侵入黑眼珠,又不影响视力,可不必 治疗。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25%氯霉素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3~4次。中药方面可用消胬灵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
4,息肉除了又长如何有效抑制息肉生长让其不再生长
乳头状瘤并不是息肉,建议您将ct片上传,如可能建议您采用等离子手术切除乳头状瘤。回复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张立强副主任医师息肉一般是病毒性的,它除了皮肤表面可见部分外,还有深入皮肤的息肉根部需要一并清除才能彻底治愈,所以应该去医院用激光或冷冻方法连根去除!才会有效治愈
5,经常用黄芪玉竹泡水喝能有效抑制胆囊息肉的生长吗
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中医中药的特点是因人而异、辩证论治。如果用药过程中没有对症治疗,反而起到反作用。建议到正规医院诊察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6,胆囊息肉的预防症状及治疗该吃什么中药
胆囊息肉患者平时可能会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在急性发作时,症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或是上腹部疼痛,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热等等。常用的中药配方有:鱼腥草、栀子、玉米须、蒲公英、桃仁、乌梅、鸡内金、甘草等配制而成的德甫的浰泹舒茶,一般是早餐和午餐中各饮用一袋,长期使用可降低胆固醇,抑制疼痛,逐步清除息肉。通过上面介绍,我们知道胆囊息肉疼痛的药物。那么,怎样治疗胆囊息肉?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是最常见的方法,但是其安全性不高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让患者心存恐惧。虽说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方法造成的大创口会导致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影响。胆囊息肉治疗的注意事项。低胆固醇饮食:胆囊息肉治疗的注意事项为如果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这对于胆息肉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息肉患者极其重要。
7,求救谁有中药治鼻息肉验方
鼻息肉预防 一、 积极防治伤风感冒,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二、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提倡冷水洗脸,冷水浴,日光浴。 三、 戒烟酒,防御有毒气体及污染,粉尘对鼻、咽部长期刺激。 四、 避免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如鼻眼净等,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五、 不养成抠鼻子不良习惯,鼻塞严重是不可强行擤鼻涕,以免导致鼻窦炎、中耳炎等。 六、 及时治疗鼻、咽部及周围器官疾病,以免感染蔓延和反复发作。 一:鼻息肉病因: (1)鼻息肉是在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粘膜剧烈水肿,组织间隙明显扩张,积渡而成发展为鼻息肉。 (2)其次由于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刺激形成鼻息肉。 二:治疗:治疗原则 1、采用“正气中药方”治好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是关键根本的方法,治好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鼻息肉就不再长大,自然萎缩了和脱落了,同时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效果更好。 2、单纯手术切除,短期解决鼻塞问题,由于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没有治好,多数患者在半年~2年再次长出鼻息肉。 3、鼻息肉很大,充满整个鼻腔,治疗上应该手术和吃中药相结合,手术快速解决鼻塞,切除鼻息肉,服用正气中药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彻底治好过敏性鼻炎,鼻炎,鼻窦炎,鼻息肉。 三:预防: 1、 关键是用正气中药和清热排毒中药治好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就不会再长出来。 2、增强自身体质。 鼻息肉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西医治疗:(1)类固醇激素疗法,可用于息肉较小时,用皮质激素类气雾剂喷雾,以防止息肉生长或促使息肉消失。鼻息肉术后和气雾剂喷入鼻腔,防止息肉复发。(2)手术摘除常用的有鼻息肉(圈套器)摘除术。对大的息肉亦可在鼻内窥镜下进行手术摘除。但手术和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鼻息肉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1)肺经湿热证:鼻流黄涕,量较多,耳塞嗅减,头脑昏痛,息肉淡红,鼻粘膜色红增厚;舌尖红苔黄腻,脉实。治宜清宣肺热,祛湿散结。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辛夷花20g,石膏30g,知母6g,栀子12g,黄芩15g,枇杷叶15g,升麻15g,桑白皮40g,车前子30g(包),泽泻20g,杏仁6g,甘草3g。(2)痰湿结滞证:流涕白粘或稀白,量多,鼻塞不减,嗅觉减退,头重昏闷,胸闷痰多。息肉色白如脂或如石榴子状,光滑水亮;舌淡苔白腻,脉缓滑。治宜燥湿化痰,散结消息。方用导痰汤加减。药用:胆星9g,陈皮15g,制半夏9g,石菖蒲15g,云苓20g,泽泻15g,白术20g,生牡蛎24g,浙贝母15g,山甲10g,昆布15g,枳壳15g,砂仁10g。(3)肺脾气虚证:流涕清稀或稀白,息肉淡白或苍白,或术后反复再发,伴倦怠乏力,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补益肺脾,化湿散结。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白术20g,升麻15g,柴胡12g,当归10g,陈皮15g,制半夏9g,石菖蒲12g,云苓20g,苡仁30g。鼻塞重加苍耳子30g,细辛5g,辛夷花15g;易感冒加防风15g;若息肉暗红加桃仁12g,三棱10g,莪术10g。外治可用消息灵或硇砂散吹敷,鼻塞重用鼻炎灵(苍耳子、白芷、辛夷各60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体石蜡1000ml。制法:将苍、芷、辛、油同放锅内,浸泡24h,加热,待药呈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薄荷霜,液体石蜡,备用)滴鼻。
上一篇:改善失眠中药秘方,中医治疗失眠的偏方
下一篇:胰岛素抵抗中药秘方,糖尿病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