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厥阴症用什么药

  •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时间:2022-07-16
  • 390

1,厥阴症用什么药

厥阴证是六经辨证之一。它常用的治疗方剂是: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医案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人参1 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处方与加减】干姜25克,黄芩、黄连各25克,人参25克(党参2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医案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人参1 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处方与加减】干姜25克,黄芩、黄连各25克,人参25克(党参2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4,上热下寒怎样补肾不上火

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人参1 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处方与加减】干姜25克,黄芩、黄连各25克,人参25克(党参25克) 。【功效与用法】水煎服。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疼痛,饥饿时加重,吞酸,纳差。舌苔薄黄,脉细。本方寒热并用,扶正祛邪。《伤寒论》用于心下痞硬、呕逆、下利等症。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

5,请看一下中医中的哪些证候能导致下列这些情况

你这是属于中医“上热下寒”症候!寒热不调乃阴阳离绝之象,下面方子可参考,不可妄用,最好在中医指导下使用。 夫人营卫不调。致令阴阳痞塞。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上焦有热。或喉口生疮。胸膈烦满。下焦有冷。则腹胀肠鸣。绞痛泄利。 宣明论曰。腹痛欲呕吐者。上热下寒也。以阳不得降。而胸热欲呕。阴不得升。而下寒腹痛。是升降失常也。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施治方法:(一)内服方药1.基本方药:(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 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6,张仲景治上热下寒五个方子是什么

张仲景治上热下寒五个方子是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一、栀子干姜汤1、作用:清上温下;清热除烦,温中暖脾。2、主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治木火犯中,呕吐等症;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二、黄连汤1、功用:平调寒热,和胃降逆2、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三、乌梅丸1、功效:缓肝调中,清上温下。2、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五、麻黄升麻汤1、功用:发越郁阳,清上温下。2、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伤寒论》的内容: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即“三阳证”与“三阴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栀子干姜汤,百度百科-黄连汤,百度百科-乌梅丸,百度百科-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百度百科-麻黄升麻汤,百度百科-伤寒论

7,紫苏同干姜煎服有何功效与作用

取紫苏叶30克、干姜3克,水煎去渣取汁,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0毫升,10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间隔3天。此方对咳、喘、痰等均有一定疗效。用药后多数患者症状得以缓解,仅有个别患者出现口干、唾液减少等副反应,一般可自行消失。
紫苏叶 辛,温。 紫苏梗:味辛,性温。  主治(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  常用量5-1O克。  用 法: 1~3钱。  【注意事项】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食。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  1.腹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  《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  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  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  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  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  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8,生姜泻心汤主之兼参苓桂剂

生姜泻心汤主之《兼参苓桂剂》 意思就是生姜泻心汤为主方,再在方里加[人]参[黄]苓,桂[枝].
你把这句话分出来是错的,没有必要解释 “....生姜泻心汤主之”是接前文的,而《兼参苓桂剂》则是不知所谓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奇效良方》  【处方】生姜、黄芩、人参(去芦)、干姜(炮),各二钱;半夏、黄连、大枣(三枚)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噫气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各家论述】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   
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9,肉桂附子麦冬五味子可以一起配伍吗

可以,简单扼要.份量一定要调好君臣佐使~
可以一起吃,主要是用于阳虚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疼痛等,可加人参,生甘草。作用更强,效果更好。
完全可以 不违背中药配伍原则 相恶原则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   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历代本草文献中所列相恶药物达百种以上,而临床医家并不将相恶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对待。 相反原则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我国古代医学家把中药配伍禁忌总结为十八反和十九畏歌诀,以便人们记忆掌握。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遂戟芫藻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这十八反包括32种中药的相反。如果相反药物合用,会增强或产生毒副作用,原则上应禁用。即:半夏、瓜萎(包 括瓜萎皮、萎仁、天花粉)、贝母(包括浙贝母、川贝母)、白鼓、白及反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天雄、侧子);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太子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反藜芦。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狠毒最怕密伦僧; 已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一见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熔莫相依
肉桂 附子是热药 五味子是补药 麦冬是滋阴润燥的药 不知你要只什麽 最好说明一下
这个配伍可以用于肾虚肢寒症,,配伍过于简单效果未必会好,
这个方子很好的,,可以治疗下焦虚寒 引起的口渴症,,和 上热下寒的心肾不交。。附子 肉桂补肾阳,,暖下焦之寒,,可以使下焦水汽上呈 ,,五味子补肾气,,麦冬 滋上焦 肺之水。。

上一篇:药材人参,用药材人参灵芝枸杞海马冬虫夏草何首乌藏红花
下一篇:雪花秀人参霜,听闻雪花秀的人参霜很好用是真的吗

更多

新闻动态

服务热线

— HOTLINE —

192-7871-9469

版权所有: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备案号: 滇ICP备19000309号-1

联系电话:电 话(微信):192-7871-9469

475678278@qq.com

关注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