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草药煎服,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 来源:网络
  • 作者:网络
  • 时间:2022-10-25
  • 1090

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药不同,煎法也不同。一般的方法是,先泡半小时,然后煎;水没药面,涨后再煎5至十分钟;第二次,煎15分钟;第三次,15至30分钟;三次所得药液合拢,分三份,早中晚各服一份。但是在处方中注明“后下”的不要久煎、“先下”和“久煎”的,多是有毒和矿物质类,必须久煎以去其毒,并且不能中间熄火。一般除了含维生素类的不要久煎,其它的以煎到药的成分基本尽(出来)为好、为度。

中草药煎服

2,中药应该怎样煎服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3篇中药学第5章中药的用法01中药煎煮方法,特殊药煎煮方法:先煎、后下的代表药物 00:00 / 02:04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中草药煎服

3,竹沥水姜汁在中药汤剂煎服时一般采用

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药汤剂特殊煎药方法。对于液体中药,放置其他药中煎煮,往往会影响其成分,故应待其他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再行对入服用,如黄酒、竹沥水、鲜藕汁、梨汁、姜汁、蜂蜜等。

中草药煎服

4,中药的煎法与服法

一般的没有特殊说明的药煎煮二十至三十分钟,但一些质硬矿物质类药材需打碎先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芳香类药物需在其它药物煎沸一段时间后再放入;而质粘,粉末,细小种粒等药物需用砂布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贵重药材单独煎后与其它药兑服!
凉水泡草药40分钟,上火煎,开锅后转小火20分钟,滤出药液,加水再煮与之前相同,两次的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早晚各服一次。

5,中药怎么煎服掌握方法药效好赶紧收藏

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简单的几味草药,煎煎煮煮就成了治病良方。 煎药,似乎早就成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技能。 不过,煎药这事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煎药器具要选对 选择煎药器具有讲究,首选化学性能稳定、不易与药材起化学反应的瓦罐、砂锅、陶器等器具,从而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保证药物的疗效。 金属器皿化学性能活跃,在煎药时极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改变药物性能,甚至是产生不良反应,不利于人体 健康 。 如果大家觉得炉火煎药太过麻烦,那么如今市场上常见的家庭煎药锅也是不错的选择。 煎药用水要加够 水是煎制汤剂的主要溶剂,生活饮用水可作为煎药用水,最重要的是水质洁净,不含混杂物质,没有咸苦味。 煎煮汤剂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 一般来说,煎药加水时,可以先将药材放置在煎药的容器内,加水至超过药材表面2~3厘米为度。 对于草药用量特别多的药剂,加水时药物会浮在水上面,可用手指或手掌测量,水量以浸没手掌为度。 二次煎药的用水量应适当减少,但仍需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 煎药用火 凡是能用来煮饭烧菜的火都可用作煎药,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 火候,即火力的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即火焰较小的火,火的温度较弱,煎药时水分蒸发缓慢;武火,即火焰较大的火,火的温度较高,煎药时水分蒸发较快。 一般来说,煎药应遵循“先武后文”的用火原则。 水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然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更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 有些药剂虽用文火煎熬,但药汁仍会溢出锅外,则应换一个容积更大的煎煮器具。 煎药时必须加盖 如文火煎药不予加盖,遇草药比较多的药剂,药汁就滚涨不起来,往往会出现上面的药已胀燥,下面的药则呈枯焦的现象,而加了盖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煎药时,人不可随意离开,除了要翻动药材使其受热均匀外,如果煎药的时间未到,却发现水已经很少的时候,可以加水续煎。 煎药时间 一剂药究竟要煎多长时间,一般以耗水量多少来计算。 煎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药材的性能及加水量的多少,同时也与火力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的时间应遵循如下规律: 解表药——第一煎10分钟,第二煎5分钟。 一般药物——第一煎20分钟,第二煎15分钟。 滋补药物——第一煎40分钟,第二煎20分钟。 煎药过程 浸泡:煎煮前,加冷水至没过药材,冷水浸泡30~60分钟。 第一煎:将上述药、水用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完毕后趁热过滤留取药液。 第二煎:继续在药渣中加水(冷热均可),超过药渣表面1~3厘米。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煮,趁热过滤留取药液。 合并药液:合并两次药液,约400毫升,分两次服用,每次200毫升,小儿减半或遵医嘱。 煎药须知 煎药要做到一副一煎,煎后即服,不能一次煎煮多副,一放好几天。 汤剂的煎出总量要按照病人的年纪、体质强弱、病情和医嘱而定,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对于一些标注了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标识的药材,要遵医嘱处理。 此外,煎药的目的是提取药汁,每次煎药完毕,务必要将药汁榨干滗尽。 一般来说,在滗药时我们可将药锅盖盖紧,一侧边上留一条缝,右手捏锅柄,左手按住锅盖,把锅子倾侧,药汁就流出来了,一直等到药汁流尽。 若药渣内还含有好多药汁,可用比药锅锅盖小的盖子挤压药渣,或将药渣倒在洁净的纱布袋内绞之,挤出余下的药汁。 服药方法 1. 服药时间:一般宜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服。特殊服药时间请遵医嘱。 2. 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温服,一日一剂,一剂服2~3次,或遵医嘱。 3. 注意服用技巧:为了避免浪费,一剂中药建议可煎煮2-3次,一日三次服用。如果有恶心、呕吐时应少量服,可减少对胃部的刺激,不致药入即吐。 注意忌口 服中药时最好忌食生冷、辛热、油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中药材的煎煮和服用方法直接影响药效,如您对中药的煎煮有更多疑问,应向您的中医师或中药师询问。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中药更是如此。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服用,尤其是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 补益药:宜饭前服,可提高疗效; 开胃药:宜饭前服; 消食药:宜饭后服; 通便药:空腹或半空腹服; 安眠药:睡前1-2小时服用。安神类中药应在睡前服用; 驱虫药(如乌梅)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空腹时服用较好; 平喘药: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药; 止泻药:及时给予,按时再服,泻止停服; 发汗药:宜饭后服用,以防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 重症药:及时给药,可将药酌情分次服用; 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服用; 咽喉疾患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要一天口服3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 文章我:胖娃

6,中药的煎服方法

煎服之前先泡30分钟,然后把水倒掉,再加适量的水,大概熬出来150毫升就可以了。记得一天熬两次才能充分释放药效。
我目前也在喝中草药,是自己煎熬的。医院的药房会告诉你怎么服用的。我在三家中医院看到的煎药方法都是:冷水泡30分钟,水超过药液2-5厘米,第一遍大火煮沸,小火30分钟左右,第二遍,大火煮沸,小火25分左右。
你好,中药量大的话你煲之前可以先泡30分钟,记得用冷水,一来可以软化药材,二来可以使之更出味.煲前适当压下药材,如果是枝叶梗类的药材,不用加那么多水的,稍稍浸过药材面就可以了.最后煲得一两碗水那样就可以了.

7,中药煎服方法

我目前也在喝中草药,是自己煎熬的。医院的药房会告诉你怎么服用的。我在三家中医院看到的煎药方法都是:冷水泡30分钟,水超过药液2-5厘米,第一遍大火煮沸,小火30分钟左右,第二遍,大火煮沸,小火25分左右。
佛手我不知道什么样子,但中药煎法有几个原则。类似骨头石块类的先泡一个小时以上再煎一个小时左右才行,根茎类的泡一个小时四五十分钟就行,花草芳香类的,泡个十来分钟,煎个十分钟就可以了。
煎服之前先泡30分钟,然后把水倒掉,再加适量的水,大概熬出来150毫升就可以了。记得一天熬两次才能充分释放药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维普网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浅析中药煎服方法 赵方磊 (山东胶州市马店镇卫生院2eo)63o 中药的煎服方法对疗效有较大影响。在煎服中药方面, 除遵医嘱用特殊煎法外,~般可按下述方法煎服。 冲”是指将药包(多为粉剂)分成2次放入药杯,用煎好的药 汁冲服。或服药前将药倒在舌头上,先用温开水服下,再喝 1煎药法  煎药宜用砂锅(或砂壶)铝锅、搪瓷,、禁用铁锅、油 有质的锅。煎药前,质地特别坚实的生药需浸泡十余分钟,一 般不需特殊浸泡。煎药用冷水,的用量取决于药品的多少 水和质地。每副中药加水300rl5~6O,第二煎时水量酌减,a 吸水量大的中药可适当多加水。一般中药煎两煎,每次煎取 一一药汁。⑤溶化药:将溶化药放入已煎好(去渣)的药汁中,微 微加热搅拌使其溶化,再搅匀服用。⑥煎汤代水药:先将 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两煎所需水量)约,煮沸1  0~1ri,取下药锅静置。待药液澄清后倒出上面的清汤,5na去 掉渣滓,净药锅,洗放入其他药品,用煎汤代替冷水煎药。 若煎汤不足,可加些冷水。注意:分冲药和溶化药在服用第 煎和第二煎药时,各用一半。此外,煎药时需用玻璃棒或 茶杯药汁(210~lO1
中火煎2个小时,理气消炎的药

8,中药煎服具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步骤越越具体越好

中药里煎服就是熬药水喝,具体方法是: 煎前浸泡:首次煎煮(一煎)一般药物浸泡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的主的药物可浸泡一小时;再次煎煮(二煎)时,不用再浸泡。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2-5厘米,二煎加水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煎煮次数:一般煎煮两次。一次久煎不能代替两次分煎。 煎煮火候:一般未沸前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对于解表、芳香类药物等,宜用大火急煎,以免药性挥发,药效降低;对于滋补药,多宜小火久煎,使药物有效成分尽出。 煎煮时间:一般药物,一煎应沸后再小火煎20-25分钟,二煎沸后再小火煎15-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一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药一煎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煎药并非越久越好。 特殊煎服:药包中注有“先煎”的小包药,先煎30分钟,再加入群药;注有“后下”的小包药,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投入再煎;注有“包煎”的小包药,用纱布包扎好投入药群中一起煎;注有“烊化”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液与“烊化”药物煎煮溶解后服用;注有“冲服”的小包药,用煎好的药汤冲服。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

9,中草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1、如何正确煎服中药汤剂 (1)煎药用具与用水 煎煮中药,常用的器具有瓦罐、沙锅及不锈钢杯等。不用铁制品,因为铁在空气中易氧化生锈及药物中鞣质物质起化学变化,影响汤剂质量。煎煮中药用水,可因地制宜,凡洁净的河水、雨水、雪水、井水、自来水均可应用。加水量根据处方药物的数量、性质,一般头煎第一次加水应高出药面2—3CM。在煎煮过程中再加1-2次水,务使药汁充分煎出,煎出量的多少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决定,成人量:200-300毫升,儿童约为成人量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即50-150毫升。 (2)火候与煎煮时间 煎煮中草药汤剂,一般在未沸之前武火(大火),沸后用文火(小火)。含芳香药物(如薄荷等)多用于解表的汤剂,宜少煎,含根茎类或矿石类、动物甲骨类药物(如首乌、党参、石膏、龟甲等)多用于滋补性汤剂,应久煎,多煎;或是含毒性成份如川、草乌等宜久煎。古人有“头煎取性,二煎取味"之说,因此头煎不宜过长,以免药剂中挥发性有效物质的散失或破坏,二煎时间可适当延长。 注:煎煮前药物必须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一部分有效物质的溶出。 (3)汤剂中部分药物的特殊处理 在煎煮中药汤剂时,有些药物要求采用特殊方法进行处理: A、先煎:一些矿石类,动物甲壳药物以及少许具有毒性的植物药物,要求先煎15-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物同煎:如生石膏、生石决明、生龙齿、生牡蛎、制川乌、制草乌等。 B、后下:含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物,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均应后下,即在最后5-10分钟加入煎煮。如沉香、檀香、钩藤、薄荷、生大黄等。 C、包煎:用纱布包裹下煎,具有毛茸、遇水易起粘性的药物和粉末药,煎煮过程中易使药液糊化、结底,或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必须包煎,如旋复花、海金沙、车前子、六一散等。 D、另煎:一些来源稀少,价格昂贵,作用特殊的细料药,减少损耗,要另煎取汁,然后于其它药汁兑服;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片、羚羊角片等。 E、冲服:一些量少的贵重药物,不宜入汤剂煎煮,常研成粉末,用药液或温开水冲服:如三七粉、沉香末、鹿茸粉、羚羊角粉、琥珀粉等。 F、烊化:将其它药物煎煮取汁后,趁热加入有关药物,搅拌熔化,称为烊化:如阿胶、鹿角胶、玄明粉等。 2、服药时间 (1) 对于一般中药汤剂可在早晚各服一次或在两餐之间服,即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各服一次,于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2) 对于特殊用药应遵医嘱根据病情给药: A、危急重症药 即时给药,为保证药力发挥,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 B、空腹服药 驱虫药、峻下逐水药、泻下药。 C、饭前服药 祛痰药、健胃药、制酸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D、解表药、清暑解热、咽喉疾患药不拘时顿服。 E、睡前服用安神药。 F、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因“此天气在上,人宜在上……故宜早不宜夜。” 3、服药注意事项 A、要按医生要求服药。 B、用药前必须检查核对药名、剂量、对标签不清、过期失效药物切勿使用。 C、了解所用药物的用途、服用时间、眼用方法、药物可能发生的反应、哪些药物不应同服、服药期间的忌口等有关注意事项。 D、药物不宜放置过久,并要注意药物的存放,否则会使药物提前失效。 E、药物保管保管好药物是保证药效的基本要求,药物若保管不当就会变质变性,其后果是危险的,药品的保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a.药品应保存在一个避光、干燥、通风和温度较低的地方。 b.各种药品应装在各自的瓶中,注明药名、剂量、用法、用途和取人的时间。 c.定期检查清理过期失效药品(约半年一次),具体方法如下: d.查看药品的有效期,凡是过期药品禁用。 e.常用药品有片、丸、胶羹等制剂,若有变色,易粉、发粘、裂口、脱皮等现象应停止使用。 f.糖浆、水制剂等药水,虽然颜色各有不同,均应为澄清的液体。如有霉花、沉淀、混浊、变味等情况说明已变质,不能再眼用。 g.乳剂,如常用的鱼肝油一类。若发现分层、沉淀,千万不可服用。 h.抗生素、生物制剂、生化制品、脏器制品,这类药品要特别注意有效期,因这类药品物理现象表现不明显。 i.需封闭保存的常用药品,此类药品决不能用纸袋或一般纸盒保存,否则易变质。 j.易因潮湿而变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钙、氯化铰、酵母片、复方甘革片、安络血片、来巴比妥钠、氯化钠、毛果芸香碱、苯妥英钠片、含碘喉片、维生素B1片、颠茄片以及各种浸膏、胶丸、胶囊等。 易吸潮变质的药品:如阿斯匹林、硫酸亚铁,胃蛋白酶、胰酶、淀粉萌等。 k.易风化的药品:如硫酸国、硝酸甘油、硫酸亚铁、硫酸镁、明矾、磷酸可待因、硫酸阿托品、硫酸奎宁、硼砂等。 l.在空气中易氧化或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的药品:如鱼肝油或鱼肝油精易氧化变红;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易吸收二氧化碳而成碳酸盐;氨茶巴吸收二氧化碳而成茶碱;水杨酸钠、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等都应防止二氧化碳的吸收。 二、夏季用药注意事项 1、不宜过度温热。温热药用来治疗寒症,夏季大量使用常会出现发热、出血、疮疡等病变。即使必须使用,也只能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2、不宜过度发汗。夏季人体易出汗,此时再服大量发汗药,势必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失衡,甚至出现休克等危重症候。 3、不宜过度滋补。滋补药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使用,否则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而人在夏季,胃肠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更忌过度滋补。

10,中草药咋煎咋服用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 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一般的 药 靠感觉吧 ~~~ 补药 煮 1小时 成一碗 其他 煮 30 分钟 成 一碗 ~~~自己 看吧
建议一个简单的方法,煎药前先行浸泡2小时(浸没),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煎30 分钟。服用法按照医嘱。
用瓦罐熬,吃的时后不吃药吃水。
凭医嘱服用!
先煎:适用于难溶于水的矿石、介壳类药,如磁石、牡蛎等;还有一些有毒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通过先煎使其成分充分煎出,或降低药物毒性。一般宜先煎30―60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一块煎煮。   后下:适宜于气味芳香,成分易挥发、破坏者,如薄荷、青蒿等。一般待其他药物煮沸5―10分钟后放入,再沸腾3―5分钟即可。   另煎:适宜于贵重药,如人参、羚羊角等。这类药物通常于另煎2―3个小时后,取液另服,或与其他药液混合后服用。   包煎:适用于粉末、带绒毛的药物,如滑石粉、旋覆大学等。可防止浑浊药液以及刺激咽喉不便吞咽。以纱大学包裹药物后投入药锅煎煮。   溶化:又称烊化,适宜胶类及性黏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饴糖等。用煎好的药液冲服,或放入其他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服用。   泡服:适宜于成分容易溶解,或煎煮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如藏红大学、番泻叶等。用热开水或刚煎好的其他药液趁热浸泡,加大学闷闭,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服用。   冲服:适用于贵重药,用量小,可防止药物损失,如牛黄、鹿茸等。或有些药高温易破坏、有效成分难溶解,如雷丸、鹤草芽等。   煎汤代水:适用于易浑浊药液,难于服用,如灶心土;或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丝瓜络、玉米须等。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   此外,煎药时用水量一般为浸过药面后,高出药面3厘米左右,水太多,服用不便;水太少,不利于药物溶解。煎药前可先将药物放在容器内,浸泡15―30分钟左右。然后先用大火将药物煮沸,再用小火煎熬药物15―30分钟即可。   有些药如感冒药、清热药、化湿药,成分易挥发,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有些药如补益药,成分难煎出,煮沸后要煎30―60分钟左右。煎药时不要频频揭开容器,以防成分挥发;煎好的药液要及时泌出,防止药液回吸。1剂药一般煎煮2次,可煎煮1次取液服用1次,也可以在2次煎煮后混合药液,分2次服用
(1)煎药用具与用水 煎煮中药,常用的器具有瓦罐、沙锅及不锈钢杯等。不用铁制品,因为铁在空气中易氧化生锈及药物中鞣质物质起化学变化,影响汤剂质量。煎煮中药用水,可因地制宜,凡洁净的河水、雨水、雪水、井水、自来水均可应用。加水量根据处方药物的数量、性质,一般头煎第一次加水应高出药面2—3CM。在煎煮过程中再加1-2次水,务使药汁充分煎出,煎出量的多少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决定,成人量:200-300毫升,儿童约为成人量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即50-150毫升。 (2)火候与煎煮时间 煎煮中草药汤剂,一般在未沸之前武火(大火),沸后用文火(小火)。含芳香药物(如薄荷等)多用于解表的汤剂,宜少煎,含根茎类或矿石类、动物甲骨类药物(如首乌、党参、石膏、龟甲等)多用于滋补性汤剂,应久煎,多煎;或是含毒性成份如川、草乌等宜久煎。古人有“头煎取性,二煎取味"之说,因此头煎不宜过长,以免药剂中挥发性有效物质的散失或破坏,二煎时间可适当延长。 注:煎煮前药物必须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一部分有效物质的溶出。 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服药方法: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常用于治疗脾胃病。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用药后应仰卧;有心、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如药性升发,应择健康部位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病部位侧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一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冲服:沉香、木香等贵重药物或芳香药,久煎影响药力,有时要冲服,即先将药物置入杯中,乘热将药冲入,温浸片刻再服。肉桂、藏红花等热水浸泡后即可服用,以免久煎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   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袪寒、通血脉的药也宜热服。

上一篇:中草药重楼,重楼是什么
下一篇:狼毒中草药,狼毒是什么

更多

新闻动态

服务热线

— HOTLINE —

192-7871-9469

版权所有: 2005-2023   www.ynyao.com 版权所有  内容整理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备案号: 滇ICP备19000309号-1

联系电话:电 话(微信):192-7871-9469

475678278@qq.com

关注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