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南方的中草药
很多啊,有草本、木本的,有用叶子的、用皮的根的、果实的。

2,岭南中医药丛书
本人也找了该《岭南中医药丛书》很久了,热切希望朋友们能分享给我!
3,粤东有什么中草药
有很多。比如:白花蛇舌草、银环蛇、青箱子、龙葵、地锦草、灯笼草、苦楝、青果、陈皮、香黄、稻芽、等等你好!无能为力,几乎所有植物都能当药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4,广式煲汤一般里面都有什么中药材
太多啦:北芪、党参、云苓、白术、灵芝、花旗参、枸杞子、五指毛桃、杜仲...数不胜数啊!看你要调理身体哪方面而定了!那要看什么汤,通常有薏米,党参,淮山,红枣,蜜枣,胡椒,枸杞,蜜枣,各种豆类等
5,赛美味 广东人煲汤通常放的哪些中草药呢
第一个问题我是不知道这么回答了,因为我没煲过广东汤。广东那边潮热,湿气重,所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排湿和调养。古代都是发配到岭南一带的,那里湿气重,温度高,有瘴气,你有听说过发配到江南去的么?江南温度湿度环境都很好,在日常饮食中也就不需要太多的调养了。其实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用饮食来调节身体,达到“天人合一”了啊,那些不会调养都在进化中被淘汰了呗,所以自然就变成了饮食习惯了,因为不这么吃就被淘汰了。
6,中药在岭南的发展
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日前透露,广东省将对蕴藏着丰富的秘方、验方及制药技艺的岭南中药,开展挖掘、整理与认定保护工作。
广东省文化厅、省经贸委在10月上旬已下发开展“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说,广东省是岭南中医药发源地,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成为中药大省,将借中医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东风,对岭南中药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
岭南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在预防及治疗疾病尤其是本地中草药的应用上有其特殊的一面,其中凉茶就是岭南中医药的突出体现。
保护工作开始接受项目申报。凡是广东省合法注册的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拥有的中药验方、中成药配方及产品、品牌(有生产经营许可证、GMP证、药品批准文号),均可提出保护申请。
据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俊修介绍,申报条件一是有悠久的历史,二是有严密传承,三是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四是安全有效。主要是指项目有50年以上的传承历史,具有文字、图片史料记载或厂房、作坊、店铺遗址,以及传统的生产制造设备和传统工艺技术等。项目具有历史上科学合理的组合,有明确而严格的传承谱系等
7,广东特色中药
沙河粉(汤粉、干炒牛河、湿抄牛河)、布拉肠粉、萝卜牛杂.... 我知道的在广州可以吃到的特色小吃有双皮奶,萝卜牛楠,拉肠,海鲜粥,炸鱼皮等等。 给你一个大全的答案吧: 1、油器类(油炸食品): 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咸的有油条;甜的白糖沙翁、笑口枣、脆麻花;咸甜相杂的有咸煎饼等;这类小吃,季节性不强,常年供应,但以冬季最盛,食时,一般与粥品相配,使之稀稠相辅。 2、粥品类: 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有艇仔粥、"伍湛记"及第粥、瑶柱白果粥等; 3、粉面类: 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有云吞面("欧成记"为代表)、沙河粉(可制成炒粉或汤粉)、猪肠粉、桂林米粉、濑粉等; 4、糕点类: 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有萝卜糕、马蹄糕、伦教糕、松糕、棉花糕、钵仔糕、面糕、芋头糕、等; 5、甜品类: 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多为蛋、奶、植物花、果、仁等;各种红豆沙、绿豆沙,以及糯米麦粥、八宝粥、芝麻糊、杏仁糊、汤丸等,尤其以双皮奶和姜汁撞奶糊最为有名; 6、粽子类: 有甜粽和咸粽两种; 7、杂食类: 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包括炒田螺、猪红汤、牛骨汤、酸辣瓜菜等。 广东小吃与点心同源,历史悠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有多种民间美食,如粉果、沙翁、粽子、薄脆等,至今久盛不衰。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 现时的广东小吃和点心有区别,小吃的品种虽不如点心多,但用料比点心更杂,小吃品是专指那些街边小店经营的米、面小型食品,制作较简朴;点心是茶楼、早茶的繁多品种,以及星期美点等,特点是:花式品种较多,造型精细。 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广东小吃介绍:酥皮莲蓉包、娥姐粉果、马蹄糕、伦教糕、蜂巢芋角、蟹黄灌汤饺、薄皮鲜虾饺、干蒸烧卖、沙河粉、荷叶饭、及第粥、艇仔粥 。
8,岭南医药特色
岭南医学的特色
晋代以后,岭南医学体现的特色有三:
(一) 研究脚弱病(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成果突出。
(二)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肘后备急方》等书还可见支法存等对蛊毒、沙虱、疟疾、丝虫、恙片虫等传染病的治疗方药,效果肯定,体现岭南医学对传染病的研究成就亦较为突出。
这些成就不可能由中原带来,而是岭南医家吸取民间医药,加以总结得之。如鲍姑善用灸法,取材于越秀山野生的红脚艾。《肘后备急方》治疟用青蒿,治急腹症用捏脊按摩及诸多治急症的方与法,应该是采集于当地民间的结果。急腹症的研究,用颠簸疗法治疗肠扭转是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方法之一,效果良好,其所用手法也与《肘后备急方》前一段记载手法完全相同,即捏脊疗法。捏脊可以治急腹痛,临床用之的确有效。捏脊法不仅可治腹痛、疳积,还可治小儿外感发热,这种疗法,就是中医的特色,应该予以推广。又如青蒿素治疗疟疾,是世界医学近20多年来一大成果,但最初提纯之青蒿素,并无治疟效果,后来研究人员从葛洪《肘后备急方》找到“青蒿不用煎煮才有效”的出路。于是改变了提取工艺才产生有疗效的青蒿素。
唐代岭南医学发展缓慢,名医不多。宋代开始人才辈出,先有陈昭遇,开宝初年至京师为医官,编成《太平圣惠方》,后又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绍兴年间(公元1137年)潮阳人刘昉著《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至元代,释继洪撰《岭南卫生方》,说明具有岭南特色的方药学已初步形成。至明代各地方志所记名医日益增多。尤其是浙江人王伦所著《明医杂讲》是在广东布政司任内完成的。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一再印行传世,均在粤地。这些著作对岭南医学影响很大。
清代岭南医学是一个大发展的年代。如被誉为“南海明珠”的著名医家何梦瑶。何氏《医碥》二百年来多次翻刻印行,足见其影响之大。
清末,西洋医学传入我国,岭南首当其冲,因而出现朱沛文等主张中西医结合。朱沛文对华洋医学的看法——“各有是非,不能偏主”。对岭南医家影响深远直至现在。
19世纪,政治变革波及医界。或者说医者参与政治活动。比较突出的人物有太平天国的洪仁轩,他对太平天国的卫生工作,采取许多进步措施,如办医院、疗养院、重视环境卫生、禁烟、禁酒、禁娼、禁缠足、禁溺婴等。主张变法的康有为,同时也是医学家,他熟谙岐黄之学,刘海粟几次生病,康有为亲自为之开中药方治愈。梁启超研究《内经》的成书年代,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于汉代之论点,为清代以后医家所接受。医学考据学受康梁二氏之影响不少。
岭南医学的小儿科,自刘昉《幼幼新书》开其端,公元1750年罗浮山人陈复正的《幼幼集成》,该书除了采集文献资料之外,采入不少民间验方和外治法,重视指纹诊察,对天花的叙述较详,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儿科学首推程康圃,他著《儿科秘要》,程氏学说掌握了小儿科诊治之精要。民国时期儿科名医杨鹤龄,继承程氏学说,著《儿科经验述要》。杨氏在育婴堂从17岁独立主诊病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危重病儿的经验。婴堂停办,自己开业,日诊二三百人。西医张公让曾不断观察其诊证,不能不佩服其医术之精也!
(三)南药的研究与推广更是岭南医学的一大特色。这方面有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增补食物本草备考》,肖步丹的《岭南采药录》。
http://branch.gdpu.edu.cn/yaoxue/x/yurenxuan/gs.asp资料这里全有
民间有云:“广东三件宝:烧鹅、荔枝、凉茶铺”。关于流传已久的“凉茶”一词,如果你是广东人,你别说你没饮过凉茶。可能有些人要问了:“凉茶是从哪儿来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
据传,在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来到岭南,感受到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瘴病流行,于是他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湿病医药,留下了针对岭南气候特征的大量医学专著;岭南老百姓根据葛洪的医学理论,结合人们在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以药性寒凉、解暑消毒的中草药,熬水来喝,形成了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凉茶。
上一篇:中草药下火,什么中药最下火
下一篇:中草药蜂蜜,蜂蜜可以放在中药中服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