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通过动物实验抗癌中药有哪些

2,常用的动物和人的麻醉剂都有什么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 1.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所发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后苏醒较快。其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需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出现上情况。 2.非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甲酸乙脂和水合氯醛。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3.中药麻醉剂 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 ========= 1842年,北爱尔兰丁堡大学的妇科学者辛普森首次尝试使用氯仿作为麻醉剂为病人进行手术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进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导管使氯仿气体直接输入病人的气管。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术所沿用。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

3,多选题动物试验中常用麻醉药有
局部麻醉:0.5-2%普鲁卡因;吸入麻醉:乙醚;注射麻醉:戊巴比妥、氯醛糖、乌拉坦
4,请问动物实验给药后多长时间处死是根据什么定的药物代谢时间吗
5,有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这是真的吗
最近,一则“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的新闻在朋友圈流传,对此,专家辟谣:缺乏科学依据,不可信。芬苯达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无味。本品在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在甲醇中微溶,在水中不溶,在冰醋酸中溶解。芬苯达唑为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其不仅对胃肠道线虫成虫及幼虫有高度驱虫活性,而且对网尾线虫、片形吸虫和绦虫有良好效果,还有极强的杀虫卵作用。羊:对羊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毛圆线虫、古柏线虫、细颈线虫、仰口线虫、夏伯特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网尾线虫的成虫及幼虫均有高效。对扩展莫尼茨绦虫、贝氏莫尼茨绦虫有良好的驱除效果。对吸虫需用大剂量,如20mg/kg连用5日,对矛形双腔线吸虫有效率达100%;15mg/kg剂量连用6日,对肝片吸虫有高效。牛:对牛的驱虫谱大致与羊相似,对吸虫需用较高剂量,如7.5~10mg/kg连用6日,对肝片吸虫成虫及牛前后盘吸虫童虫均有良好效果。马:对马副蛔虫、马尖尾线虫的成虫及幼虫、胎生普氏线虫、普通圆形线虫、无齿圆线虫、马圆形线虫、小型圆形线虫均有优良效果。猪:对猪蛔虫、红色猪圆线虫、食道口线虫的成虫及幼虫有良好驱虫效果。按3mg/kg连用3日,对冠尾线虫亦有显著杀灭作用。犬、猫:犬内服25mg/kg对犬钩虫、毛首线虫、蛔虫作用明显。50mg/kg连用14日,能杀灭移行期犬蛔虫幼虫;连用3日几乎能驱净绦虫。猫用治疗量3日,对猫蛔虫、钩虫、绦虫均有高效。野生动物:给感染奥斯特线虫、古柏线虫、细颈线虫、毛圆线虫、毛首线虫、肺丝虫的鹿内服5mg/kg连用3~5日,具有良好效果,此外对莫尼茨绦虫也有一定作用。对严重感染禽蛔虫、锯刺线虫、毛细线虫及吸虫的各种食肉猛禽,以25mg/kg剂量连服3日,对上述虫体几乎全部有效。据了解,芬苯达唑是一种用于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目前没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现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而动物实验距离临床试验,乃至成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动物实验却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不胜枚举。芬苯达唑是一种未经过临床试验的兽药,人吃兽药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任何一款抗癌药的上市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1-3期研究等多方面的试验,来充分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剂量、疗效等。从动物实验来看,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与当前的化疗机制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仅仅凭借极少数特殊案例得出所谓治疗有效的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6,实验动物的常用给药方法包括哪些
7,动物实验常用动物及给药方法有哪些
常用动物有小鼠,大鼠,兔,蟾蜍等。主要给药方法有喂食(将药掺入水或食物中),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
8,用动物做药物实验的好处或者重要性 有何意义
药物实验阶段分为体外实验、动物性实验和临床实验(人体),动物性实验是药物应用于人体前的必经阶段。药物进入人体,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不可逆的,消极的影响常常带给人体痛苦甚至危害生命,所以,必须要经过长期大量的动物观察,我们没有人愿意当试验品啊,所以采用与人体构造、功能相近的动物是非常有道理的。其意义主要包括1. 药物经过体外实验,对其稳定性及化学性质形成了认识以后,进入到动物体内试验,可以有效观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输布及代谢情况,同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实验体进行解剖,观察药物对不同组织脏器造成的影响及作用的途径(靶点)。2. 实验动物多经过严格筛选和人工培育,选取的实验体均是符合特定要求的动物,且样本量大,可以有效地评估药品的有效率、安全性等指标。3. 可以帮助确定药物应用的安全剂量范围,避免剂量过大造成的损害4. 价格低廉,卫生经济学好5. 便于集中管理6. 有利于避免或减少药物在人体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人和死动物的意义差得就太多了,所以选择牺牲一些动物是必须的。首先人命关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次,作为哺乳动物,替代人做实验得到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参考价值。当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合格后,再用于临床,可极大的减少临床医疗事故。
9,动物试验给药剂量怎么定
ic50是半抑制率,意思是抑制率50%的时候药物的浓度。把药品稀释成不同的浓度,然后计算各自的抑制率,以药品的浓度为横坐标,抑制率为纵坐标作图,然后得到50%抑制率时候的药品浓度,就是ic50。要点:药品2倍稀释,多做梯度,做点线图即可!观察一种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动物用多大的剂量较合适。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 1. 先用少量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观察一种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动物用多大的剂量较合适。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1.先用少量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或取致死量的若干分之一作为应用剂量,一般可取1/10~1/5。2.植物药粗制剂的剂量多按生药折算。3.化学药品可参考化学结构相似的已知药物,特别是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相似的剂量。4.确定剂量后,如第一次用药的作用不明显,动物也没有中毒的表现,可以加大剂量再次实验。如出现中毒现象,作用也明显,则应降低剂量再次实验。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常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所以有条件时,最好同时用几个剂量作实验,以便迅速获得关于药物作用的较完整的资料。如实验结果出现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毫无规律时,则更应慎重分析。5.用大动物进行实验时,防止动物中毒死亡,开始的剂量可采用鼠类的1/15~1/2,以后可根据动物的反应调整剂量。6.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给药动物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强弱。一般说确定的给药剂量是指成年动物的,如是幼龄动物,剂量应减小。如以狗为例:6个月以上的狗给药剂量为1份时,3~6个月的给1/2份,45~89日的给1/4份,20~44日的给1/8份,10~19日的给1/16份。7.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因给药途径不同,所用剂量也不同。以口服量为100时,皮下注射量为30~50,肌肉注射量为20~30,静脉注射量为25。二、人与动物的用药量换算方法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耐受性不同,一般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单位体重的用药量动物比人要高。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用药量:1小鼠、大鼠:50~100兔、豚鼠:15~20狗、猫:5~10以上系按单位体重口服用药量换算。如给药途径为静脉、皮下、腹腔注射,换算比例应适当减小些。
10,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动物实验阶段会出现哪些问题
不仅是动物实验,还必须有人体实验。所有新药上市前必须经过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后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Ⅰ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通过Ⅰ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以一个新的治疗关节炎的止通药的开发为例。Ⅱ期临床研究将确定该药缓解关节炎病人的疼通效果如何,还要确定在不同剂量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高低,以确定疼痛得到充分缓解但不良反应最小的剂量。可以说,Ⅱ期临床试验是对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Ⅱ期临床试验一般通过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根据具体目的也可以采取其他设计形式),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为设计Ⅲ期临床试验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在Ⅰ,Ⅱ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将试验药物用于更大范围的病人志愿者身上,进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或安全性),称之为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可以说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也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该期试验一般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将对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不含活性物质)或已上市药品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应当具有可重复性。可以说,该阶段是临床研究项目的最繁忙和任务最集中的部分。除了对成年病人研究外,还要特别研究药物对老年病人,有时还要包括儿童的安全性。一般来讲,老年病人和危重病人所要求的剂量要低一些,因为他们的身体不能有产地清除药物,使得他们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更差,所以应当进行特别的研究来确定剂量。而儿童人群具有突变敏感性、迟发毒性和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等特点,因此在决定药物应用于儿童人群时,权衡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应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国外,儿童参加的临床试验一般放在成人试验的Ⅲ期临床后才开始。如果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并且很严重又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允许Ⅰ期临床试验真接从儿童开始,即在不存在成人数据参照的情况下,允许从儿童开始药理评价。我国对此尚无明确规定。上述任何一步反馈得到的结果不好,都有可能让一个候选药物胎死腹中。最悲惨的结果可能是这个项目就直接被取消了。
上一篇:动物催产吃什么药,适合动物用的抗生药都有什么
下一篇:甘肃动物药企业有哪些,甘肃有哪些大的生物类企业